直击引领区丨这一产业将现爆发式增长,浦东企业已布局发力

浦东发布 2024-05-12 11:20:34

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我国氢能产业不断升温,制氢(绿氢制取为主)成为巨大机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2022年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绿氢是由可再生能源制备的氢气,制取过程不产生任何碳排放。其中,电解水制绿氢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

在未来30多年里,绿氢的产能将出现成百上千倍的增长——2021年,我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仅1%通过电解水制取,使用可再生能源制备的绿氢更是极少;到2060年,“碳中和”愿景下,我国氢气年需求量有望增至1.3亿吨,其中70%为绿氢。

风口已至,群雄逐鹿,如何发力?

在浦东张江科学城东区,清耀(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耀新能源”)总经理高慧峰表示,“上海在氢燃料电池、电解水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等领域,不仅有着多年的产业经验,也有着很强的科研实力。”他说,上海宜针对产业上游,打造绿氢制取装备的核心技术高地。

绿氢制取,剑指装备技术壁垒

电解槽是绿氢制备的核心设备,伴随产业升温,其需求量正快速上涨。

走进清耀新能源,在一栋有着标准化工业厂房的办公楼里,500标方的圆型电解槽被竖了起来,工人们将直径2米的隔膜拉直,与垫片、双极板和电极贴在一起,然后从上往下放置到电解槽里。这样的操作要进行200次,直到电解槽的腔室内安装下200套这样的组合。每一个由隔膜、垫片、双极板构成的“房间”,构成了电解槽最小的功能单位——小室。

“就是在这样一个个小室里,水被电解成了氢气和氧气。”高慧峰说。H₂+O₂→H₂O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化学反应,它在通电条件下将发生可逆反应,即水被电解成为氢气和氧气,这就是电解水制氢。如果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能进行电解,这就是电解水制绿氢。

清耀新能源这台重30吨的电解槽属于技术最为成熟、设备成本最低的碱性电解槽。针对大规模产业化制氢,碱性电解槽是当前主要装备。全球碱性电解槽2022年累计装机量为727MW,占电解槽总装机规模的52%。

我国碱性电解槽赛道竞争激烈,有近200家生产商。尽管绿氢是必然发展趋势,若要大规模推广,企业仍需在技术上进一步发力。

“碱性电解槽行业,入局容易,做好很难。”高慧峰说,“这种电解槽结构上很简单,只要找几张电解槽的图纸,或是联系下电解槽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将各种材料买回来,装配叠加在一起,就能拼接成一个电解槽。但这些槽的安全性、可靠性、能耗就千差万别了。事实上,如果没有成熟的设计经验和长时间对工艺的摸索,用同一批材料、相同工艺,都很难制作出性能一模一样的电解槽。”

业内人士指出,基于新能源电力的新应用和新场景,电解水制氢急需快速的技术提升和变革。“现在,碱性电解水制氢面临很多问题,包括电极的衰减、镀层的脱落、隔膜的磨损和密封的失效等。而且,效率衰减也比较大,维修很不方便,要拉回厂家进行维修等。”高慧峰表示。

与国内产品相比,国外碱性电解槽在隔膜、电极,以及设计上,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例如,在PPS(聚苯硫醚)隔膜基础上,涂敷其他材料成为复合新材料,使其有更好的阻气性和更低的面电阻;在电极基材上喷涂高性能催化剂,提升化学活性,提升单位产氢效率;在结构上,根据复杂的流体力学,设计出能让氢气“产得快、跑得快”的导气通道……

当氢能源成为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是核心设备还是关键材料,都要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技术创新的原因所在。”高慧峰表示。

大型电解槽正在成为绿氢项目中的制胜关键

2022年11月,清耀新能源发布首款500标方的碱性电解槽,其电流密度为每平方米3000安,属于行业平均水平。2023年,公司迭代了新一代产品,通过改用高效催化剂电极提升性能,将电流密度提升到每平方米6000安,使得500标方电解槽的产氢量提升了1倍。

“多年的研发沉淀和正向开发路径,让我们能够更快地进行产品升级。”高慧峰透露,公司计划今年推出新型隔膜技术的三代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

结合应用场景

闯出绿氢产业上游发展新路

随着国内绿氢示范项目纷纷落地,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有更多大型绿氢项目诞生,电解槽将面临大型化的挑战。

“在能源大发展趋势下,制氢装备大型化是必然趋势。”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张存满表示,“碱性电解水制氢要围绕制氢装备的成本、效率、寿命等方面展开技术攻关。设备大型化能够带动降本增效,意味着在低能耗和高稳定性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大规模绿氢生产。”

高慧峰说:“依托股东方技术资源优势,我们正在基于市电、光伏和电化学储能,全方位搭建500标方制氢全场景综合应用示范系统,这是我们进行产品实测和工程化应用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与合资双方股东共同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氢输配’一体化应用新模式,将发展碱性电解槽技术作为公司未来进入绿氢产业的重要发展战略。”

越来越多的氢能企业认识到,面对绿氢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很难用单一类型的电解槽“包打天下”。要实现制氢装备大型化,不仅仅可以通过尺寸放大的路径,模块化集成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清耀新能源在持续完善大型碱性电解槽等制氢设备的同时,已经构建完成了交通、工业、储能和发电四大领域的解决方案模型,赢得了一批商业订单。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未来“绿电+绿氢”有望成为深度脱碳的重要解决方案。

“我们把浦东乃至上海作为企业的研发、集成中试的基地,并设置中央生产制造基地,开展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根据市场的区域分布,在项目集聚地设置组装中心,就近提供成套产品和服务。”高慧峰说,“我们要用上海的技术和创新去赢得国内外绿氢制备市场。”

编辑:储咏瑜

资料:区科经委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