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影视飓风只剩下画质了

“影视飓风的优势只剩下画质了”——这是前几天在群里讨论时一个朋友的评论,我觉得很精辟。本文仅从一个旁观者、粉丝的角度去看

“影视飓风的优势只剩下画质了”——这是前几天在群里讨论时一个朋友的评论,我觉得很精辟。

本文仅从一个旁观者、粉丝的角度去看待影视飓风风评的变化。

作为目前国内最顶的内容自媒体,影视飓风前期做的很多内容,都有一种能自然吸引人看下去的欲望,比如我记得有一期,他去找专业人士学习打水漂,能够长见识,还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Tim的表达没有那种照本宣科和油腻感,给人很亲和的能量;现在我每次到河边捡起石头就会想到那个节目。

那个阶段我记得节奏也很好,隔一段时间偶然看到的感觉比较舒适,他的节目不会侵扰到我,不会像现在打开任何视频APP,翻几下就被动刷到,想躲都躲不开。

另外就是他从一个同在杭州的草根博主慢慢成长为国内最大的自媒体IP,一路过来只有欣赏,也鼓舞人心、给人希望。

我思考了一下自己对Tim态度反转的过程:

01重度商业化

从数码评测、影视制作的KOL,到现在影视飓风涉猎的范围已经是重度商业化,对Tim来说这没有毛病,都是为了商业价值,只是现在做大了,但是对粉丝来说,本来是个素人,现在是已经开始要以出奇制胜的方式破圈卖衣服的IP,会自然产生反感,我们该如何定义影视飓风?

它是一个视频UP主?一个电影制作团队?一家服装经销商?还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自媒体?

02量变引起变质

量变一定会影响质变,在自媒体行业应该是变质,做过的都知道被交付压力下的痛苦。我初步统计了一下,主账号最近几个月都是一个月10个视频左右,换算成天的话就是3天一个,对于内容制作质量很高要求的视频来说,3天一个意味着什么?

这还不算其它关联的账号。

这里我想到了罗永浩去带自己都没用过的货,我想Tim慢慢也将成为报幕员,因为即使有庞大的团队去帮他分担工作,但他自己的时间是有限固定的,3天时间刨去睡觉休息吃饭和日常公司行为,对内容对产品的认知可能只有听下面的人1小时的汇报,还没拍摄演练化妆的时间长。

这也是本文标题中提到的,现在影视飓风的专业性可能只剩下画质了,因为画质可以靠器材和流程化的工作步骤保证很高的交付标准。对粉丝来说,大家看影视飓风主要还是因为Tim本人的人格魅力或者说IP影响力,是对他的内容报以期待的,而一个好的内容必定是建立在熟悉+思考的过程之上。

03跨界商单问题

对商单选品的审核机制不够专业,我对影视飓风明显反转的那一期就是他坐在跑车里被吸尘器风机吸起来的那个代言商单,长期来看这一定是败人品的。我不认为他是在恰滥饭,但很明显,他并不熟悉、也忽视了这类代言背后,对真实用户带来的影响,他可能没有意识到数码领域只有拍摄画质好坏的细微影响,而其他品类可能有更多负面的体验。

我们应该冷静的看待获得成功的人,他也只是在某个自己专业的领域容易获得成功,在任何其它领域想要复制登顶,台阶都是不同的,都还是需要去花时间和精力摸索,更何况某些领域光靠这些还不够。

而我认为理想的自媒体,在自己赚到钱的同时,也能平衡到品牌、粉丝的利益,所以当你有选择权的时候,就应该有所选择。

产品好坏 ≠ 影视制作能力

说到这里,我也想说说“画质”这个东西,现在也成为了自媒体上单的一个核心要素。

高画质 = 高报价的必要门槛。

博主拿出精美的、电影级的制作水准,才能给甲方的高投入给出交付。

在这些赏心悦目的画面下面,商单产品本身的功能性能反而成为了附属品和次要因素,抓不到要害点。

就像我在小红书上看到的一个评酒博主,单看每一期都很好(他说的味道你也没法验证),但是连着看他所有内容,他几乎把山姆超市所有葡萄酒都夸了一遍。

我觉得是悲哀的,而且这种现状不会持续太久。

我倒不是想批判什么,而是理性的分析了这个圈子里的一些现象。

也许我以后也会买影视飓风的衣服,但还是会更怀念他早期用简单相机录制的青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