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始于“明明德”,终于“止于至善”。这趟贯穿二十讲的精神旅程,从格物致知到万物一体,实则是一条不断向内回归的道路——回归那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良知本体:致良知的终极安顿,并非获得某种外在成就,而是此心全然回到它自己,如百川归海,如游子还乡。
从功夫到本体,从勉然到自然阳明先生晚年道出“无善无恶心之体”,将此生学问推向极致。这并非否定善恶,而是揭示了一个超越相对善恶的绝对境地。致良知的功夫,起初是“有为”的,需要戒慎恐惧、省察克治,如逆水行舟,颇为着力。

但功夫用至纯熟处,便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然而然。那时,良知如日月之行,非有意普照而万物皆沐其辉;如春气之生,非有意催发而百草自萌。一切应事接物,皆是良知本体的自然发用,不假思索,当下即是。此心常觉常照,如如不动,却又活泼泼地应对万变。
这便是真正的“自在”——自己本来就在,从未失去。
一条光明的血脉回望来路,从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自主,到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富足,再到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的恢弘,直至阳明先生“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圆满,这条心学血脉,始终在中华文明的深处流淌。它不依靠神秘启示,不依赖外在权威,只坚信“个个人心有仲尼”,直指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光明性体。这是一条最平凡、也最伟大的道路。
如何安居此心身处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现代,人心的漂泊感远甚往昔。我们追逐无数目标,却常常迷失最初的出发点。致良知的终极安顿,为此提供了最简捷也最深刻的答案:所有的追寻,都是为了回到这个“能追”本身。
心学的日常功夫静坐养未发之中:每日抽出片刻,收摄精神,不逐外缘,只是默坐体认此心未发时的澄澈状态。
事上磨应发之和:在日常工作、人际交往中,觉察每一个起心动念,是出于天理,还是出于人欲?当下觉知,当下修正。
读书印千古同心:读圣贤书,不在记诵词章,而在与古人光明心地相印证,激发自家良知。
省过复本然之净:每日反思,有过则改,如拭明镜,使心体复归洁净。
心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当人工智能在认知与计算领域日益精进,人类的独特价值将更清晰地指向“良知”这一维度。AI可以拥有海量知识、高效决策,但它难以拥有发自本心的道德直觉、超越功利的审美体验,以及面对不确定性的价值抉择。这正是心学在未来时代愈发珍贵的原因——它守护并开显的,正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机共存的时代,致良知或许将成为人类文明的定盘针。
写在最后从“明明德”的初心发愿,到“致良知”的圆满成就,《大学心要》二十讲,无非是引导我们完成一场伟大的“回家之旅”。这条路,不在远方,不在未来,只在当下这一念回光返照之中。
此心光明处,便是永恒乡。
最后一句,请君自参:踏遍千山万水,归来时,灯还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