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谈皇帝》: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

颜威说历史 2024-05-01 14:20:51
《谈皇帝》

《谈皇帝》创作于1926年2月17日,发表于同年3月9日的《国民新报副刊》,后收录于《鲁迅文集·华盖集》中。

虽然鲁迅的这篇作品写的比较短,但是是我喜欢的作品之一。

“皇帝是很可怕的。他坐在龙位上,一不高兴,就要杀人;不容易对付的。所以吃的东西也不能随便给他吃,倘是不容易办到的,他吃了又要,一时办不到;——譬如他冬天想到瓜,秋天要吃桃子,办不到,他就生气,杀人了。”

整部作品,说白了是在谈皇帝,但其实揭示出了君主专制社会的本质典型以及鲁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皇帝不可怕,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而非一个人的。皇帝要在于人捧。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

在封建专制社会中,权力是高度垄断的,呈现出了明显的垄断性、封闭性、私有性、等级性、不受约束性。

古代就是垄断于君主,鲁迅时代就是垄断于军阀。无论是君主,还是军阀,都是一个人掌握所有权力,君权至上,一人天下,人治,权力不受任何的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凌驾于一切法律、制度之上。

这是专制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权力的垄断性,且毫无约束和监督,于是腐败横行,根源就在此。

同时,权力还是私有的,封闭的和等级的。在古代就是皇家独有,权力的传承也是皇家内部,一个家族内部传承。无论古代王朝更迭多么频繁,但一旦一个人当上了皇上,成为了帝王,那么,他就拥有了权力,而这个权力也只能在家族内传承。这就是典型的“家天下”,家天下的本质就是权力的垄断、封闭和私有。

最后,权力还是等级性。当然,一个人根本不可能治理这么庞大的国家,所以君主只能自上而下任命自己信得过的人为官吏来统治,来治理社会。

这就说明,官吏的权力来源在于君主,在于上级,而非人民。所以他们统治社会根本不需要过问民众,只需要伺候好上级,是上级来任命,考察,提拔的。因此,官吏们对待人民自然是高高在上,社会治理充满了任性、武断、粗放、野蛮和暴力。民众自然饱受剥削、压迫和奴役。

这就是“家天下”,奉行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运行规则,天下所有资源和财富都归于君主一个人,除了君主,所有人都是臣民,君主可以随意杀之。这是专制社会的典型特点,也是王朝治乱循环的根本所在。

我们走不出专制,就注定了治乱就永远会循环下去,而民众的剥削、压迫和奴役不会改变,社会还是充满了等级、特权、不平等,社会公正、公平、正义就难寻。

所以,当天下变成了一个人的天下,后患无穷。于是,古往今来的先哲们,开始倡导“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汉书·谷永传》:“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吕氏春秋·贵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虽然他们没有跳出专制、人治的范畴,但是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中,发出这样的声音也是极为难得和可贵的。

不把天下看作是自己的一己之私,天下是天下的人,“天下”既是“天下人”的,那么“天下”的取予自然应由“天下人”作主。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来概况,就是“天下为公”,“公”强调要有公正公平之心,以公心去对待天下事物。

君主不要一个人贪享这天下,这权力,少数人不要独享社会资源和财富,占尽一切,“天下”理应为人民所共享。鲁迅在这个论点的基础上,继续将“皇上”去魅,皇上是可怕,但又不可怕。

皇上可怕在于权力无限,没有人敢反驳他、质疑他,想杀人就杀人,想杀谁就杀谁,而且喜怒无常,动不动就要杀。他的话就是圣旨、就是圣谕,全天下所有人都要遵守,敢不从者就会被杀头。

但皇帝又是不可怕的,“皇帝是全要人捧的,没有人捧,还成什么皇帝”,皇帝和大臣有“愚民政策”,百姓们也自有其“愚君政策”。

失去了民心,即便权势熏天,又有什么用呢?老百姓不是用来愚弄的,任何的愚弄终有一天会被反噬。也就是权力的垄断终止于垄断的权力。一个人再有权势,也不能无法无天,高高在上,逆天而为,开历史倒车,走老路,唱老调,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一个人的天下。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鲁迅文集·华盖集·谈皇帝》

李振宏、苏小利.《“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说辨析》

4 阅读:122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