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联合国秘书长改选这个老生常谈却又波澜暗涌的议题,再次把中美之间的角力摆上了台面。
美方这次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喊出要“全球择优”,想跳过轮流坐庄的老规矩,把联合国秘书长变成自己手里的牌。

而我国则毫不含糊,明确反对打破传统,甚至不排除动用否决权。表面上看是一次普通的选举,实则是一次事关全球秩序走向的大考。
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定海神针”按照联合国的传统,秘书长一职始终坚持着地区轮换原则。每一轮改选,都会让不同区域的国家获得推举候选人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全球地区利益的平衡,也保障了各方在联合国体系中的代表性。

回看历史,1981年那场著名的秘书长选举僵局正是中美博弈的结果。当初,美国想强推自家支持的人选,结果遭遇我国连续16次否决,最后地区轮换才真正坐实。这个“规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各方辛苦磨合、妥协与坚持的产物。
然而,2025年这场选举,美国却突然改口风,说什么秘书长这个位置不能被地区限制,应该优中选优。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是想绕开轮换规则,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主导秘书长人选。
美国的算盘其实很明显:只要轮换不再被严格遵守,联合国最高职位的归属就更加易于被大国操控。小国、弱国的利益怎么办?地区平衡又如何保证?这些问题,美国显然没打算认真回答。

我国方面,态度坚决,毫不含糊。我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秘书长改选必须遵循联合国宪章和既定制度,地区轮换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对于美国提出的“择优录取”,我国代表直言不能接受,甚至不排除在关键时刻动用否决权。
实际上,这种坚定表态不仅是为了自身利益,更是代表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诉求。联合国之所以能稳步发展几十年,靠的就是这些基础规则的稳定性和公正性。

其实,美国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太多响应。虽然话说得漂亮,但多数国家都明白其中利害。联合国一旦放弃地区轮换,小国的声音就更难被听见。
许多拉美、非洲、亚洲国家都站出来发声,力挺轮换机制,反对任何单边主义的改变。尤其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这次是本轮轮换的主角,他们更不愿自己的权利被架空。各国间的私下交流、区域磋商,也都围绕如何守住轮换底线展开。
对于我国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联合国选举,更是一场制度坚守的考验。否决权,在这个时刻就成了最后的“定海神针”。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有权否决秘书长人选。

我国的立场很明确,绝不会坐视规则被随意更改。必要时,动用否决权,是为了让所有国家都看到:联合国的规则不是儿戏,不能成为某些国家谋取私利的工具。
这种态度,其实赢得了不少国家的支持。大家都清楚,如果今天为了某个人选可以推翻轮换,未来是不是还会有“新标准”?那样一来,联合国就很难再有制度的权威和公信力。我国不仅在安理会发声,也通过多边外交,积极和发展中国家沟通,争取更广泛的共识。

许多国家都表示,维护轮换机制,就是维护联合国的公平正义,也是维护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基本权益。
博弃与妥协:规则下的“中国方案”美国这边,虽然嘴上说得坚定,实际上压力也不小。毕竟,联合国不仅属于几个大国,更是全球190多个成员国共同的家。谁都明白,如果连秘书长选举的规则都可以随意改动,未来联合国还能否继续有效运作,还是个大问号。

美国的“择优”提议,实际上是想让影响力更大的国家拥有更大话语权。这种思路短期或许有利,但长期来看,无异于削弱联合国的包容性和代表性。
这场角力并不是简单的“你输我赢”。其实,回顾联合国历史,大多数分歧最终都靠各方协商、妥协才有了结果。1981年的那次“拉锯”,就是在我国坚决否决美国人选后,双方才妥协达成地区轮换的共识。

表面上看,中美碰撞激烈,实际上也推动了规则的完善和国际治理的进步。这种经验告诉我们,大国既要坚持原则,也要善于在多边框架下谋求最大公约数。
2025年这场风波,既考验着中美的智慧,也检验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我国这次再次成为维护多边主义的中坚力量,既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剑,又能通过积极磋商推动各方共识。
许多发展中国家看到,我国的坚守其实是在为他们争取更多空间。只有让轮换机制继续有效,联合国才会是一个真正代表全世界的平台。

说到底,联合国秘书长只是个职位,但围绕它的规则,却是全球治理的缩影。这次中美分歧,正是大国责任与小国权益、规则稳定与利益分配的集中体现。
我国坚持程序正义,既保护自身利益,也维护了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体权益。美方虽然试图推动新规则,但在广泛反对声中,已不得不调整策略,开始强调尊重共识、合作共赢。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秘书长选举的背后,是当下世界格局的真实写照。美国不愿意放弃主导权,试图通过规则创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我国则坚持多边主义,推动联合国改革,确保更多国家能够参与全球治理。两种理念的碰撞,决定了联合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际社会越来越清楚,谁能守住底线,谁就能赢得更多尊重。我国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展现了大国担当。既能坚持原则,也善于谋求共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发展中国家也借此看清,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在国际事务中争取到更大话语权。

最后,面对这场围绕规则的拉锯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连联合国的基本程序都能被轻易打破,未来全球治理还靠什么?
这场秘书长改选,或许最终会以妥协收场,但它留给世界的思考远不止于人选本身。规则,是联合国的生命线,也是全球公平正义的基石。谁能守住规则,谁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参考:美方突然主张打破传统,中方表态——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