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专家抱怨中国汽车质量不如美国,碍于西方制裁只能勉为其难

都都聊社会 2024-05-17 03:31:1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 昭明

编辑| 昭明

近日,俄罗斯媒体《生意人报》报道了对俄罗斯汽车行业专家布罗夫的采访,他表示中国汽车质量不如美日等国,但眼下碍于西方制裁又只能勉为其难,言语间透露了对中国汽车质量的不满。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国汽车大规模进军俄罗斯市场也不过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而西方国家的汽车企业早已在俄罗斯经营了几十年。

之所以会出现新的变化,还是美西方国家自找的。

他们看不惯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取得飞速发展,开始不遗余力地制裁俄罗斯,一直在推动北约东扩,甚至拉拢上了乌克兰。

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俄乌冲突爆发了,这是俄罗斯为了捍卫自身权益进行的必要的行动。

然而,美西方国家却还不知道收敛,继续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其中关键一项就是限制美西方企业对俄罗斯的产品出口,汽车无疑是一个大项。

俄乌冲突爆发两年多来,俄罗斯市场上的美西方国家生产的汽车数量大大减少,俄罗斯也在致力于研发本土品牌,不过,由于西方国家退出造成的市场供给不足,俄罗斯本土品牌显然难以满足民众需求。

这就给了和中国车企进军俄罗斯市场的最佳机会。

当下,中俄关系也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本着合作互助、互利共赢的态度,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售卖的价格也是相对低廉的,质量上也是有着严格要求的。

相比于动不动几十万高价的欧美汽车来说,中国制造才是物美价廉。

所以,仅过去一年,俄罗斯民众购买的外国汽车数量里有超过6成都是从中国购买的,足以看出中国汽车的实用性。

那布罗夫又为何会说我们的车不如美西方国家的呢?

布罗夫指出了两点问题。

首先就是中国汽车的防冻问题,俄罗斯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到了冬天常常会有零下20多度的低温,布罗夫指出中国汽车无法经受俄罗斯的严冬,一到冬天就常常出现故障情况。

尤其是触摸屏,在零下15度以下就会失灵,这显然影响体验,在安全上也存在风险。

其次就是发动机的寿命问题,布罗夫表示美日等国的发动机往往能用十年以上,而中国造的一般只能用5到7年,这对汽车的使用成本也是显著增加。

实事求是地讲,布罗夫说的这些问题,在我们的一些汽车上确实存在,毕竟中俄贸易有着极大的互补性,中国汽车在大规模进军俄罗斯市场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情况。

这也是我们需要改正和调整的地方,中国车企也表示会严格把控质量,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改进,未来类似问题必然会越来越少。

不过,布罗夫所说的俄罗斯民众购买和中国汽车是勉为其难的选择,这点还是不太客观的。

因为数据就摆在那里,如果中国的汽车质量真的普遍都很糟糕,那俄罗斯为何还要大量购买?

那实际情况如何呢?

俄罗斯媒体Avtonovostidnya发表的一篇文章或许给我们提供一些答案。

在这篇文章里列出了Otkritie Auto 和 VTB 银行的一项联合研究,数据表明大部分俄罗斯人还是认可中国汽车质量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汽车无论是质量还是种类都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

至于布罗夫指出的问题,这篇文章里也有提到,但这只是极少数,并且已经得到了售后处理,俄罗斯人更期待有更多的中国汽车品牌进入俄罗斯。

中国汽车和欧美汽车的差距是有的,但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比如奇瑞、比亚迪等中国自主品牌都已进军国际市场,市场占有率也节节攀升。

至于传统汽车领域,西方毕竟历史经验摆在那里,差距当然还是有一些的,不过也正在缩小,而且我国国内用的和出口到俄罗斯的质量几乎一模一样,俄罗斯完全不用担心使用问题。

当然,汽车贸易也只是中俄经贸往来的其中一项而已,在多个领域,双方都在进行广泛而密切的合作,一开始也许会产生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沟通的深入和产业链合作的成熟,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

中俄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应有之义。

对此,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

参考资料:

俄罗斯媒体《生意人报》

0 阅读:2

都都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