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把 AI 加入浏览器,而是让浏览器成为 AI。
作者I王彬
封面I让子弹飞
千问正在加速融入阿里巴巴旗下生态。在千问 APP 大获成功之后,夸克今日(11 月 26 日)宣布阿里千问与全新夸克 AI 浏览器深度融合,试图将千问势能延续到桌面生产力场景。
现在,桌面端的夸克 AI 浏览器中已经深度集成千问模型,覆盖搜索对话、网页浏览、内容总结等诸多应用场景。外界分析认为,这是阿里“千问项目”的关键落子,旨在将浏览器打造为下一阶段千问能力的核心载体。
不得不说,这条路阿里走对了。最强的模型,就应该接入最具想象力的 C 端入口。
在 AI 时代,模型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用户体量的多寡。此前千问 APP 公测 7 天即拿下超千万下载量已经足够证明这一点。

千问 APP
而 AI 浏览器的核心就是底座模型。OpenAI 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在推出 Altas 浏览器时就不断强调,“这是一个以 ChatGPT 为核心、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浏览器。”言外之意,和 ChatGPT 的无缝融合才是 Altas 的最大卖点。千问作为当前全球市场上最强悍的顶尖模型,也需要一个真正的桌面入口。
人们在桌面端的上网入口从未改变,真正承载工作流的依旧是浏览器。把千问放进夸克,才算真正进入用户每天要用、离不开、并且最容易形成黏性的场景。
OpenAI 和 Perplexity 都已经在对话和搜索场景积累起足够庞大的用户体量,但也从未放弃过对浏览器入口的追求。他们都在试图用更激进也更具颠覆性的 AI Agent 模式来重塑用户的上网体验,让 AI 直接操控网页、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用萨姆·奥尔特曼的话说,AI 浏览器是十年一遇的机会,可以让人们重新思考浏览器应当是什么。
只是问题在于,多数 AI 浏览器的 AI Agent 体验仍然称不上是流畅。无论是 ChatGPT Atlas 还是 Comet,用户往往需要长时间等待 AI Agent 完成任务,部分复杂任务甚至需要 20 分钟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更常见的情况是,Agent 虽然可以一步步执行指令,但常常中途卡顿、误判网页结构或者干脆直接停在某一步骤上罢工了事。结果就是用户不得不频繁手动接管,体验甚至不如传统浏览器。此外,这些 Agent 功能往往需要用户付费使用,更加剧了体验与预期之间的落差。
这也是当前 AI 浏览器热闹表象背后的真实缩影。过去半年来,虽然 AI 浏览器赛道更新频繁、入局玩家甚多,但尚未形成形成显著代际优势,也很难撼动 Chrome 的垄断地位。
微软早在 2023 年就开始为 Edge 浏览器加入 AI 功能,但两年下来基本没有什么水花。根据 Statcounter 数据,过去一年 Chrome 市场份额甚至不降反升,今年 10 月突破历史新高,市占率达到恐怖的 73.81%,反而 Edge 在更新后用户不断流失。
这次千问全面融入夸克后,能为已经陷入瓶颈的 AI 浏览器带来一些新希望吗?
打开夸克桌面端的第一眼,最显著的差异就是千问入口的加强。除了首页搜索框下方可以直接向千问提问后,左侧也新增了千问图标。从产品形态上来看,夸克和 Comet、Atlas 这类 AI 浏览器更为贴近,Chrome 则更为保守一些。

全新夸克首页
多数 AI 浏览器都会强调模型对网页浏览和总结的帮助,在侧边栏可直接调用 AI 助手。夸克也不例外,现在打开网页,就可以在侧边栏调用千问进行提问。
比如打开一条谷歌 DeepMind 团队对皮查伊的访谈视频,就可以让千问对视频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分别与 Atlas 和 Comet 进行对比,千问在响应速度上明显快上不少,对视频内容的总结也更有条理和更具结构化。(Google 虽然也在 Chrome 中加入了 Gemini 助手,但开启条件过于严苛,仅限美国区域及英文语言,故未进行对比测试)



Atlas、Comet 以及夸克对 Youtube 视频的总结分析
与 Atlas、Comet 只是对视频内容分析相比,千问还特意总结了评论区的观众留言,分析了一波观众对于谷歌 AI 的看法,连用户对 Nano Banana 的产品反馈、想加入谷歌都总结出来。
遇到论文研读这类真正的生产力场景,夸克的优势就更大了。大多数论文都是以 PDF 形式发布,但多数 AI 浏览器都只是简单套用了 Chromium 内核,没有对 PDF 阅读进行专门优化,阅读体验十分粗糙。夸克则借助此前积累的文档处理经验,加入批注、对照翻译、格式转换乃至跨端传输等一系列实用功能。两相比较,完全是精装修和毛坯房的差别。

夸克阅读 PDF 论文
千问的论文研读能力也进一步体现出来。相同一篇 OpenAI 发布的 32 页技术论文,千问甚至比 ChatGPT 更全面也更详细。比如,千问会从研究背景、训练方式、实验结果到未来方向、技术局限等多维度有条理地输出总结,ChatGPT 虽然也遵循了技术研究的框架输出,但信息密度却明显低于千问,在技术讲解上更显空泛。


Atlas 和夸克阅读论文比较
至于 Comet,它只输出了一段 800 字的简要概括。与之相比,千问的输出字数是 1616 字、ChatGPT 是 1426 字,Comet 单从长度就落后了一大截。阿里在模型性能上确实下功夫了。
但这些都还只能算是 AI 浏览器的基础能力。过去许多浏览器简单套用插件也能实现类似效果,只是夸克在千问的融合上更无缝一些。事实上,仅凭这些功能创新,Atlas 和 Comet 们也一直没有真正改变用户的上网习惯。
OpenAI 专门为 Atlas 加入了一些互联网应用才会采用的勋章系统、做了精美的引导动画,但外网上对 Atlas 的体验也是吐槽居多,反响程度也不及同期推出的 Sora 应用。The Verge 毫不客气地评价说,Atlas 感觉只是在谷歌搜索时多了一些步骤,起步令人失望。

网络流传的 Atlas 梗图
浏览器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入口级产品,但同时也是用户使用习惯最为稳固、迁移成本最高的工具之一。如果仅仅在原有产品框架下进行一些 AI 插件式的创新,很难打破 Chrome 长久以来的垄断局面。
夸克在这方面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浏览器只是夸克的表层,他们想做的并不只是一个 AI 浏览器。
具体到这次千问全面融入夸克的升级中,你不仅可以在浏览器中调用千问,还可以通过快捷键或者桌面悬浮球等方式在全局模式下唤醒千问。这就摆脱了原本浏览器框架的束缚,让千问真正成为系统级的 AI 助手。

在桌面全局唤起千问
比如你可以在 Word 写作或者邮件撰写场景下,直接快捷键(Alt 或 Option + 空格)调用千问提问、搜索或者直接帮你续写文章。你甚至还可以直接向千问共享应用或者屏幕,或者在线上会议中直接进行 AI 录音纪要,无需切换窗口,也不必打开浏览器。

用千问来截图翻译村上春树的小说
夸克将其命名为“千问智能套件”,包括千问读屏、千问快捷框、千问侧边栏、千问悬浮球、千问划词和千问截屏等六大功能,要让 AI 能力贯穿于搜索、阅读、文档撰写及文件处理等高频生产力场景。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当前的 AI 浏览器更像是手机上的独立应用,需要用户主动开启。而夸克在桌面端更像系统级内置能力,始终待命、随时响应,真正让 AI 融入日常工作流。夸克不是把 AI 放进浏览器,而是让浏览器自己成为 AI。任何一台电脑只要下载夸克,也能收获所谓 AIPC 的使用体验。
OpenAI 早在 ChatGPT 桌面端发布之初就加入了快捷键的全局调用能力,试图让 ChatGPT 成为系统级助手。但或许是考虑到 Atlas 浏览器和 ChatGPT 的冲突,他们并没有为 Atlas 加入这一功能。
夸克与千问不存在这样的限制。对于阿里来说,夸克浏览器承载的就是千问在生产力场景中的核心入口功能。有了千问为底座,加上夸克积累的亿级用户体量,以及其在网盘、扫描、文档等高频生产力工具上的生态布局,千问的想象力或将被加速释放。
“千问项目”被阿里视为“AI 时代的未来之战”,他们的目标是用千问来重塑旗下一切业务,电商、地图、办公等所有场景都将以千问的 AI 能力作为底层支撑。
夸克在桌面端的重构或许只是开始。作为阿里 C 端的核心 AI 引擎,千问正在逐步渗透进阿里所有面向用户的入口,成为整个体系重构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