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战斗看辽沈,战术看淮海,战略看平津!
平津战役作为三大战役的收官之战,为何能以3.9万人的伤亡,歼灭及改编国民党四个兵团十二个军52万余人。
先说背景,打平津战役之前,全国的形式一片大好。
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三省全境解放,101率领百万雄师在沈阳的锦州集结,随时都能入关参战。
华野和中野联合作战,以六十万的兵力对战国民党八十万大军,淮海战役取得胜利。
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与西北王胡宗南硬碰硬对决,节节胜利,将胡宗南部压缩到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
华北地区在朱老总的指挥下,解放军相继取得了清风店战役和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歼敌四万多人。
截止到平津战役前,华北军区的总兵力达到46万人,再加上林彪率领八十万东野军队入关,打平津战役的人数,达到恐怖一百二十多万人。
当时,镇守平津地区的傅作义军团,人数只有五六十万。
华北军区和东野的人数远远高于傅作义军团的人数,再加上当时解放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城破寨,兵员和武器装备都得到了大量补充,士气正盛。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从纸面上的数据来看,打赢傅作义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人说“战略看平津”呢?
实际上,这场战役并不像我们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难点不在于能否打败傅作义军团、占领平津地区,而在于在华北地区歼灭或改编傅作义军团。
这么说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且听我细细道来!
讲平津战役之前,先来了解一下傅作义。
傅作义是山西临猗人,1910年入太原陆军小学,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入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加入晋绥军。
1928年,他以不足万人的疲惫之师,死守涿州百日,一战成名。
1930年跟谁阎锡山参与中原大战,失败后退守绥远,控制内蒙古的中南部地区,此后,一直屯兵在此,积极扩军。
1936年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率兵进入傅作义的地盘。
蒋介石让傅作义忍让,采用外交方式解决。
1931年9·18事变后,蒋介石对日的态度也是忍让,可结果呢,日本全面占领东北地区。
有了东北三省的前车之鉴,傅作义若继续忍让下去,只会让日本蹬鼻子上脸,他的下场或许会跟张学良一样,地盘被日军夺走,被迫流亡他乡。
傅作义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命令,于11月8日召集营以上军官会议,在会议上,他慷慨陈词:日寇占我察北,又犯我绥东绥远,是我全军将士的耻辱,爱国军人守土有责,我们必须要打。
岳武穆(岳飞)三十八岁壮烈殉国,我已经过了三十八岁,为抗日死而无怨。
紧接着,傅作义于11月15日亲自带兵奇袭日军,赢的红格尔图战斗,12月4日,傅作义再次进军,又赢得百灵庙战斗的胜利。
傅作义将军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个主动进攻并取得胜利的将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更是积极抗战。
1933年,他参加长城抗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他出兵三百多次,是名副其实的抗战名将,也是国军和我党公认的“悍将。”
从傅作义这些年的履历中就能看出来,他是个拥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的地方实力派,放在民国时期,他就是一个妥妥的地方军阀。
所以,他跟廖耀湘、黄维、杜垏明等国军将领不同,那些国军将领,蒋介石把军队给他们,他们才是一军之主,傅作义则不同,无论蒋介石给不给他军队,他都是割据一方的雄主。
傅作义起初是跟阎锡山的,阎锡山被蒋介石打败后,傅作义跟谁阎锡山加入蒋介石的阵营。
1936年,日军进犯傅作义的地盘,蒋介石让他忍,他不听蒋介石的命令,主动出击日军,给了日军迎头痛击。
那个时候,傅作义的势力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强悍,他都不听蒋介石的。
平津战役前,蒋介石一败再败,傅作义的势力也达到巅峰,手下足足拥有五六十万的军队。
这个时候,他更不会把蒋介石的命令当回事。
他考虑的绝不是蒋介石或者国民党,他考虑的一定是他自己的利益。
面对华北军区和东野大军,傅作义知道,他一定守不住平津地区。
退一步说,就算他能守住,他也不守,他不可能为了帮助蒋介石,打光他自己的嫡系部队。
所以,傅作义在平津战役开始之前,就面临三种选择。
第一:投降解放军。
可他不能直接投降,他想打几场局部胜仗,让解放军见识到他的实力,这样的话,他就有了投降的资本,就能捞到更多的好处。
第二:先退到长江以南,与蒋介石的军队合兵一处,继续观望。
第三:退守绥远地区,那里是他的大本营,他在那里经营了十几年,根深蒂固,如果他驻守绥远,哪怕解放军百万雄师,他也敢与之一战,就算打不过,至少也可以拖几个月。
对此,教员也给出平津战役的战术规划。
以华北军区和东野的实力,绝对可以打败傅作义军团,也绝对可以拿下平津地区。
所以,平津战役不光要打败傅作义军团,最重要的是,要切断傅作义军团的逃跑之路,不能让傅作义军团逃到长江以南,也不能让傅作义军团退到绥远大本营,一定要在华北地区解决傅作义军团,只有在华北地区,傅作义军团才是最好解决的。
如果傅作义军团逃到长江以南,与蒋介石合兵一处,那对于接下来的渡江战役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