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山轮会议,部分参会者合影
巴山轮会议
1985年9月2~7日,从重庆到武汉的“巴山”号游轮上召开了一次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也称“巴山轮会议”。这次研讨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世界银行联合召开的。这是进入城市改革后中外著名经济专家学者之间的一次重要对话。
在参加巴山轮会议的外籍专家中,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János Kornai1928-2021)有着特殊的影响。1986年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科尔奈《短缺经济学》一书,对于80年代后期的中国经济学界影响很大,诸如“短缺经济”、“父爱主义”、“软预算约束”、“投资饥渴症”等概念作为分析工具被广泛运用。

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
科尔奈在巴山轮会议提出的四象限图:
改革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首先,从1A 模式,直接行政协调,经典的苏联计划经济,政府就像军队的指挥官,要你生产100吨钢你就生产100吨钢,多1吨也不行,企业没有自主权,所有资源定价销售都是红头文件决定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其次是1B模式,“父爱主义”,间接行政协调,是最容易掉进去的坑,地方政府不再直接下命令,不再是指挥官,变成了一个严厉的家长,虽然不再给企业下达硬性指标,但是,手里掌握着批文、贷款、土地指标和特许权等等,通过这些特别的看不见的手在幕后影响着市场,我看好哪个产业就给谁喂奶,我不喜欢哪个企业就麻烦了。表面上,也是公司在跑,看起来像是市场经济,但是,赢家不是消费者决定的,而是那些拥有父爱的人决定的。
2A,无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类似于19世纪初,原始的野蛮生长的资本主义,无政府主义,只有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没有中央银行的调控,没有发垄断法,没有劳动保护没有环保标准,一切全凭供需关系的厮杀弱肉强食,1913年以前美国就是这只小白鼠,代价是每个10-15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最后,是2B模式,宏观调控的市场机制,政府既不是指挥官也不是家长,而是铁面无私的裁判。只负责规则制定,譬如法律、环保的标准,调节的总量,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至于谁是赢家,谁的技术路线更好,完全交给市场去博弈。
行政
协调
市场
机制
直接控制
1A,计划模式
2A,市场模式
间接控制
1B,父爱模式
2B,宏观模式
1985年9月10日,安志文给国务院领导提交的报告总结了巴山轮会议对中国改革有参考价值的五点意见。第一,关于改革的中长期目标。根据科尔奈的归纳,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基本上分两大类,一类是通过行政手段协调,一类是通过市场协调。在第一类中又可分为直接行政调节和间接行政调节。在第二类中可分为完全非控制的市场协调和宏观控制下的市场协调。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可以选择间接行政调节,也可以选择宏观控制下的市场协调。
第二,关于改革的方法和步骤。首先要尽可能用间接的行政手段,如金融、货币、财政税收等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在必要时再辅以直接的行政手段。对改革的步骤上,在讨论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布鲁斯主张要从中国的现状出发,分阶段向最终目标过渡,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经济部门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有的用新办法,有的暂时用老办法。科尔奈认为,有的领域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如所有制多样化、鼓励联合所有制、股份制的发展等;有些领域应该“一揽子”同时进行,如改革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工资制度和金融体制等。
第三,实行间接的宏观控制,主要靠金融货币、财政税收、收入分配和国际收支等手段进行调节,特别是金融货币具有关键的作用。必须建立完善的银行体系,尽快健全准备金制度,实行浮动利率,调高汇率。要逐步建立一个在中央银行控制下的由各种专业银行、地方银行等多种形式组成的银行体系。财政不能向银行透支,财政赤字主要应该通过发行债券解决。
第四,实现宏观经济的间接管理,必须建立和健全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完善商品市场必须放开商品价格,控制价格关键是要控制资金价格(利率)、劳动价格(工资)和外汇价格(汇率)。中国还不是建立股票市场的时候,但建立债券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对于两种价格的状况有不同评价:科尔奈认为,双轨价格的存在使价格不可能发生准确的信号,很难解决企业“软预算”的问题;布鲁斯则认为,中国对生产资料实行双轨制价格,可能是中国的有用发明,是由行政价格过渡到市场价格的桥梁,但这种双轨制价格的持续时间不能太长。
第五,间接管理能否有效,取决于企业对利率、税率、汇率、价格是否做出灵敏反映。实质问题是要使企业“预算约束硬化”。要取消垄断,限制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保护,允许企业在市场上开展竞争,经营不好的应予倒闭。
巴山轮会议无论对决策层还是对经济学界都发生了重要影响。国外专家总体上认同中国渐进式改革,但主张改革要有总体设计和配套;肯定双轨过渡的合理性,但都认为双重体制并存不能持续太久。明确提出异议的一个问题,是正在推行的国有企业工资增长同利润挂钩的办法。认为这不一定是好办法,因为国有企业利润的增长同国家投资和资源条件有直接关系;企业的工资成本还很容易转移到产品价格上去,如果部分企业工资增长过快,就会蔓延到其他企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工资全面增长,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这个意见后来并没有被采纳。
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专家并没有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没有提出全面私有化的建议,也没有否定必要时使用行政手段的合理性。相比于此后西方专家给俄罗斯开出的“休克疗法”药方,巴山轮会议给中国决策者提供的建议是务实的、非意识形态的。当然,并不是所有建议都能行得通,如建议取消对企业的保护和补贴,道理可以接受,实践中难以实行。
在参加巴山轮会议的外籍专家中,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有着特殊的影响。1986年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科尔奈《短缺经济学》一书,对于80年代后期的中国经济学界影响很大,诸如“短缺经济”、“父爱主义”、“软预算约束”、“投资饥渴症”等概念作为分析工具被广泛运用。对年轻一代影响更大,据说在大学经济系里,几乎人手一册《短缺经济学》手抄本,当年《经济研究》杂志几乎每一期都有年轻人发表的论文引用科尔奈和东欧经济学。

1995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中国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具体内容包括:
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在经济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旨在建立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系。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转变强调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扩张。
这两个转变是在1995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的,并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成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

科尔奈经济四象限与1995年"两个转变"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框架回顾
科尔奈经济四象限理论,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提出的四种经济模式为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提供了系统性框架:1A模式(直接行政命令):苏联式计划经济,通过指令性指标直接管理企业;2A模式(无调控市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如19世纪美国早期阶段;1B模式("父爱主义"):政府通过补贴等间接干预企业,形成软预算约束;2B模式(宏观调控市场):目标模式,通过规范参数调控经济,企业预算约束硬化。
1995年"两个转变",中国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根本性转型:经济体制转变: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增长方式转变:从粗放型(依赖要素投入)向集约型(依赖效率提升)转型。
二、理论关联性分析
制度转型的路径对应,1995年第一个转变(体制转型)体现了从科尔奈的1A/1B模式向2B模式的渐进过渡;第二个转变(方式转型)反映了2B模式中"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核心特征,改革逻辑的一致性,减少行政直接干预,取消指令性计划,建立价格机制;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国企改革、破产制度实施;范参数调控,利率市场化、税收制度改革。
三、对中国改革的现实意义
理论指导价值,科尔奈的"软预算约束"理论揭示了中国双轨制改革中国企效率低下的根源;其2B模式目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参照,影响宏观政策设计;政策实践成果,体制转型推动了中国市场体系完善:商品市场开放度达97%以上(2025年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方式转型促进质量提升:全要素生产,贡献率从1995年32%升至2024年58%。数字经济占比达41.5%(2024年)
当代启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仍需警惕1B模式的"父爱主义"残余(如地方保护主义),2B模式的宏观调控经验为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如产业链重构)提供政策工具。
四、全球视野下的延续性
理论生命力,科尔奈对短缺经济、软预算约束的分析仍适用于解释当前能源危机、债务问题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方案贡献,"两个转变"的实践为新兴市场国家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范例;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延续了集约化转型逻辑,强调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