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企业只是一台赚钱机器,那它永远无法真正走进人心。上汽大众的ESG Growth战略,恰恰在证明一件事: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它如何与社会共同成长。从1995年援建希望小学,到2015年启动“繁星计划”,再到2023年引入STEM课程与教师培训——这场跨越近三十年的责任实践,不是一场场孤立的公益活动,而是一场从“硬件输血”到“能力造血”、从“企业责任”到“社会共益”的系统进化。

“繁星计划”的启动,是上汽大众社会责任实践的一次关键升级。它标志着企业从零散捐赠转向标准化项目运作。十年间,2100万元捐赠、11所学校、2万受益人次的数字,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公益轨迹。但上汽大众没有停留在硬件帮扶的层面。2023年,STEM课程与教师培训体系的加入,让公益项目实现了质的飞跃——400人次教师培训,覆盖课程设计、互动技巧,并提供长期线上支持,让教育帮扶真正“可持续”。

更值得称道的是,课程内容本身也充满巧思。“小车动力实验室”“垃圾去哪儿了”等主题课程,把能源、机械等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动手体验的内容,让科学不再枯燥,让学习成为乐趣。这种从“教什么”到“怎么教”的系统思维,正是上汽大众ESG战略从1.0迈向2.0的核心标志。
而“共益+”平台的搭建,则进一步拓展了责任的边界。车主、媒体、高校志愿者,甚至曾经的受助学生也加入进来,让公益从企业的“独奏”变成社会的“合唱”。这种开放、共创的生态,让责任不再是负担,而成为连接企业与社会的情感纽带。

在战略层面,上汽大众的ESG Growth更体现出“企业成长与社会价值共生”的深度绑定。早期责任实践更多聚焦教育硬件改善,而如今,ESG已全面融入企业运营——从推动供应链绿色转型,到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水资源循环系统,绿色理念贯穿从采购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更通过公益课程转化为全民低碳意识,形成品牌与社会的双向赋能。用户出行场景累计实现19万吨碳减排,公益教育影响2万余名学子——这两组数据,共同构成了上汽大众ESG战略的“价值双轮”,推动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形成正向循环。

从1995年到今天,上汽大众的ESG战略已从最初的“责任履行”升级为“价值共创”。它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附加题,而是从治理架构到业务基因的全面渗透。当责任实践从单点帮扶升级为生态共建,当绿色技术从工厂延伸到课堂,当创新从业务辐射到公益,战略才真正实现了“生长”的本义——让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持续互哺,在长期价值中沉淀出独特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