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江堰市幸福街道岷江路社区,一栋曾经闲置多年的旧楼,如今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里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成为了连接千年岷江文化与现代社区治理的桥梁——岷江记忆馆。
近日,岷江路社区第一届“岁月留痕”老物件非遗展活动在岷江记忆馆拉开帷幕,以“凝望旧时光・传承新记忆”为主题,馆内陈列着各类“岁月留痕”老物件和非遗物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多位非遗传承人在展示区进行现场技艺互动,让参观的居民们近距离了解非遗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记忆馆是时光的容器,装着老物件的温度,也盛着非遗的星火,更要成为邻里交流的圆心,欢迎大家随时过来喝茶、摆龙门阵。”岷江路社区负责人说到,这也标志着岷江记忆馆正式开馆!

旧楼新生:从闲置空间到文化地标
“这石磨是我家祖辈用来磨豆浆的,没想到能在这里‘安家’,还成了年轻人打卡的风景!”在岷江记忆馆外的景观区,居民李大爷指着嵌入绿植中的老农具,眼里满是欣慰。这片曾因“都江堰原种厂”闲置而落寞的区域,如今已成为串联起社区历史与当下的“文化枢纽”。
岷江路社区深挖岷江流域历史肌理,将“岷江流韵·记忆生香”的文化主题融入空间改造:外围围墙上,专业艺术团队手绘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农耕劳作场景与“漂二哥”闯险滩、黄炎培办学等本土故事相映成趣,化作露天“文化长廊”;馆内老物件展区,居民捐赠的老式家具、旧家电与“老供销社”复刻场景隔空对话,让年轻一代触摸岁月温度;非遗体验区里,灌县木雕传承人手把手教学,让传统技艺在指尖流转。
红色文化的注入更是让空间有了精神厚度。记忆馆内的红色教育基地,定期邀请社区文化达人开展“红色故事会”,让爱国情怀在邻里间代代相传。文化的唤醒,让闲置空间蜕变为“有记忆、有温度、有活力”的社区客厅,这一改造项目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更创造了一个属于居民自己的文化空间。
文化传承:千年岷江流淌进社区
记忆馆不仅展示老物件,定期举办的文化活动更是成了邻里“破冰”的催化剂。每月的非遗手工坊里,小朋友们跟着灌县木雕传承人学习非遗木雕;每月的“邻里茶话会”上,老人们聊往事、年轻人谈想法;每季度的“岁月留痕”老物件非遗展活动,民间收藏达人与居民开启一次“时光之旅”;民族节日里,各族人民共跳锅庄舞……“同是岷江人,共饮岷江水”的文化共识,让社区从“陌生人社会”变成了“熟人社区”,居民们既可以重温往昔岁月,也能让年轻一代了解脚下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75岁的王大爷是记忆馆的常客,他捐赠了家中珍藏多年的农具:“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看,放在这里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特别有意义。”

居民共治:记忆馆里的议事平台
“之前小区绿化没人管,我们在议事厅提了建议,没想到一周就有了方案!”居民王大姐口中的议事厅,正是岷江记忆馆里的“爱邻议事厅”。在这里,文化不仅是展示的符号,更成为凝聚共识、推动治理的纽带。
岷江路社区创新“政府指导、社区执行、居民参与”的联动机制,引入社会企业参与记忆馆运营,既通过非遗文化节、老酒馆品鉴等活动活化文化资源,又以平价理发、磨菜刀等“六小服务”解决民生小事,实现“造血式”发展;设立“记忆馆议事平台”,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讨解决社区的大小事务——从垃圾分类到停车管理,从邻里纠纷到活动策划,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
市井烟火:文化基因激活社区活力
记忆馆的改造,不仅保留了岷江文化的“高大上”,也融入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馆内特设的“社区茶话角”成为居民日常交流的场所,老人们在参观展览后,习惯在这里喝杯茶、聊聊天,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社区交往的新节点。
这种将文化记忆与日常生活无缝衔接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承的生活实践。
共治共享:小空间实现大治理
从“三高三缺”到“共治共享”,从“文化碎片”到“治理拼图”,岷江路社区的实践表明,记忆馆不只是一个文化空间,更是一个治理创新平台。通过挖掘共同的历史文化根源,增强了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创设舒适的公共空间,促进了居民的交往和沟通;通过将议事平台设置在文化空间,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温度和效能。“这里解决的都是我们关心的民生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构成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一位刚参加完社区议事的居民感慨道。
岷江路社区用一栋旧楼的蜕变,诠释了文化传承与社区治理的完美融合。千年岷江的文化基因,正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流淌进现代社区生活,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让历史文化在与当代生活的对话中,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