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战忽局可以解散了!欧洲学者把中国“底牌”全掀了

有一篇德国人写的很有意思的文章,题目叫《中国,而不是特朗普的华盛顿,才是真正的世界强国》。核心意思是中国正在加速成为主导

有一篇德国人写的很有意思的文章,题目叫《中国,而不是特朗普的华盛顿,才是真正的世界强国》。核心意思是中国正在加速成为主导世界的强国。

看看,别人的认知。不仅仅是强国,还是主导世界的。

要知道当今世界强国有很多个,但是说起主导的就是只有美国。

这文章差不多把中国取代美国的意思直接明牌了~

他的核心观点是:

“中国正加速崛起为“主导性世界强国”,这一原本被预测于 21 世纪中叶出现的场景或于本十年末实现;文章指出,美国“优先” 政策得罪盟友、内外政策无常致其失去可靠性与吸引力,而中国因可预测性与合作姿态提升 “软实力”,在全球多数国家及欧洲部分社会的受欢迎度已超美国;同时,中国在工业、数字基础设施、能源技术、科技研发、军队现代化等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反观美欧正面临内政不稳、地缘信誉下降等问题,未来世界格局塑造中心将逐步转向中国。”

不得不说国外还是有能人的,我们的战忽局还需要努力呀。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10月16日发表,作者是德国特里尔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塞巴斯蒂安·海尔曼,下面给的是参考网翻译后的链接内容。——

《德媒:中国正崛起为“主导性世界强国”》

https://news.qq.com/rain/a/20251019A02TGU00

其实在此之前,西方普遍认为中国到本世纪中叶能够成为世界强国,原因是我们在当年发布的“2035年和2050年远景目标”,也由此引发了近些年西方对我们更加升级的围追堵截,其中的带头人就是阿美莉卡。

美国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势头后,便试图通过科技封锁、产业链重组和地缘施压来延缓这一进程。

然而,中国的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并未因此停滞,反而在外部压力下加速自主突破。从5G到新能源,从高铁到航天,中国正逐步掌握关键领域的话语权。这种系统性崛起让西方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的全球定位,也促使更多国家调整对华战略。

所以这就是这篇文章出现的原因,告诉西方为什么越制裁越打压,中国反而升级的越快?

谎言说多了,把自己也骗了

过去二十年,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总基调”是“增长—崩溃”循环,从“人口红利消失”到“房地产泡沫末日”,再到“新冠放开即乱”,每一次都被事实证伪。当“中国崩溃论”自身崩溃后,舆论真空亟需新范式。

海尔曼文章的价值,在于用欧洲学术语言系统性地将“中国优势”转译为“西方劣势”:不是北京做对了什么,而是华盛顿与布鲁塞尔系统性做错——“美国优先”撕裂同盟、产业政策空心化、民主输出失信、技术封锁失效。换言之,中国崛起的加速度,被西方自我消耗的反作用力进一步放大。

注重科技的力量,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在绿色技术、数字基础设施、高端装备、军工复合体四大“未来产业走廊”同时取得规模与标准制定权,这在近代经济史上尚无先例。

当欧盟仍在为“2035禁售燃油车”进行利益集团拉锯时,中国已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特高压输变电打包成“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套餐”,对外输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成本、金融、工期三维优势实现“系统输出”。更关键的是,这套外循环体系与人民币国际化、跨境支付系统(CIPS)、卫星互联网(“GW”星座)、北斗导航形成“基础设施—金融—数据”闭环,在美元—SWIFT—GPS体系之外另起炉灶,标志着大国竞争首次出现“平行宇宙”式格局。

对比西方,我们更加务实

长期把美欧价值观一直是世界的主流,但2024年以来拉美、中东、东南亚十国民调显示,中国在“治理有效性”“技术可及性”“发展样板可复制性”三项指标首次全面超越美国。

欧盟对外行动署内部报告承认,“全球南方不再将民主—威权作为核心分野,而以结果导向论英雄”。当中国以“基础设施+工业园区+数字支付”组合帮助印尼、沙特、墨西哥实现产业升级时,西方提供的“价值观+金融衍生品”套餐显得苍白。海尔曼指出,欧洲精英若继续用“价值观外交”掩盖产业竞争力下滑,将在新一轮全球分工中被边缘化为“规则消费者”,而非“规则生产者”。

欧洲要摆正自己位置

文章作者呼吁“打破旧世界观”,其潜台词是:冷战后欧洲对美“安全—市场”双重依赖已不可持续。

乌克兰危机表明,美国优先考量的是页岩油气与军工复合体收益,而非欧洲能源安全;印太方向,美英澳(AUKUS)撬走法国潜艇订单更显示“欧洲产业利益可交易”。

当中国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提供公共产品增量时,欧洲若继续自缚于“跨大西洋主义”意识形态茧房,将错失成为“欧亚大陆桥”枢纽的历史窗口,最终沦为中美博弈中的“高级看客”。

海尔曼文章的意义,不在于它告诉西方“中国来了”,而在于它提醒西方“我们为何没有准备好”。

曾几何时,我们是真诚的邀请欧洲一起共谋开始二十一世纪发展新格局,奈何他们总带有欧洲政客独有的傲慢,习惯用冷战后的思维来看待世界,不仅拒绝了我们,还在伽利略项目中狠狠的坑了我们一把。

当“中国崛起”已经势不可挡的来临了,如果还考虑的是“如何遏制”,而不是“如何共处”。那么俄乌战争也说明了,本来欧洲有机会和我们一起坐上餐桌的,现在的欧洲也只是被端上来的一盘菜而已。

如何自救?

对于欧洲,真正的考验是能否以战略自主姿态,参与到中美之间,在新技术标准、绿色金融、多边开发银行改革等议题上成为“第三极”,而非被动等待下一次“特朗普冲击波”。

当然,历史不会给旧大陆太多犹豫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