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当1600℃的铁水在夜空中泼洒出万朵金花,百米高的打铁花瀑布照亮太行山麓——这并非神话场景,而是山西晋城司徒小镇每晚准时上演的“中国式浪漫”。这座由废弃煤矿改造的文旅小镇,凭借“打铁花”非遗活化、沉浸式《又见老山西》实景剧、六尺巷美食街三大王牌,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成为“山西文旅新地标”。近日,随着“非遗研学基地”挂牌、“铁火流星”数字艺术展开展,这座“农民自建景区”正以“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独特气质,重新定义山西乡村旅游。
从“煤渣山”到“非遗城”:一个村庄的涅槃之路司徒小镇的传奇,始于一场“黑色转身”。
2011年,晋城司徒村党支部书记周小明站在满目疮痍的煤矿废墟上,望着村民外出打工的背影,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咱祖辈打铁的技艺不能丢!何不用这手艺搞旅游?”他带领村民用3年时间填平矿坑、复垦土地,投资2.3亿元打造出占地千亩的文旅综合体。
“别人做古镇靠仿古建筑,我们靠真功夫。”景区总经理李芳指着“千年铁艺馆”介绍。这里完整保留了晋城“泽州打铁花”技艺:匠人将生铁熔化成铁水,用柳木棒奋力击打,铁水在空中迸溅成璀璨星雨。为还原古代“社火”盛景,团队走访23位老匠人,复原了失传的“火龙钢花”“风火轮”等绝技。2014年,打铁花表演登上央视春晚;2019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衍生出“铁火流星”光影秀,用数控技术让铁花随音乐变幻图案。
如今的小镇,已形成“一轴三区”格局:
文化轴:六尺巷(晋商文化缩影)+ 非遗街(推光漆器、澄泥砚等作坊);
演艺区:打铁花剧场+《又见老山西》实景园区;
休闲区:明清食府+民宿集群+农业观光园。

📍 基础信息
地址: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司徒村(距晋城市区约6公里)
交通:
高铁:郑州/太原方向乘高铁至“晋城东站”,打车15分钟(约20元);
自驾:导航“司徒小镇”,晋城环城高速“司徒出口”直达(停车费5元/天);
公交:晋城客运站乘33路至“司徒小镇站”(票价2元,30分钟)。
开放时间:
日间场(9:00-18:00):非遗体验、民俗表演;
夜间场(18:30-22:00):打铁花、实景剧、灯光秀(周五至周日及节假日加演)。
门票策略(灵活组合):
类型
价格
包含内容
日场票
60元/人
非遗展馆+民俗表演+园区观光
夜场票
120元/人
打铁花+《又见老山西》演出
通票
168元/人
日场+夜场全体验
研学套票
198元/人
非遗工坊体验+打铁花VIP席位
最佳季节:
春(4-5月):油菜花海环绕小镇,可参与“春耕节”;
夏(6-8月):夜间打铁花+啤酒花园,避暑首选;
秋(9-10月):丰收市集开集,尝沁州黄小米、陵川核桃;

📸 必玩路线:从指尖匠心到视听盛宴
1. 非遗匠心线(3小时,适合亲子/手作爱好者)
铁艺工坊→推光漆器坊→澄泥砚坊→醋酿体验馆
铁艺工坊: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用耐火泥塑形、铁水浇铸,制作迷你“打铁花”摆件(成品可带走,体验费80元/人);
推光漆器坊:学习“手掌推光”技法,在漆盘上绘制珐华纹(材料包150元/人);
醋酿体验馆:用高粱、豌豆发酵酿醋,贴“司徒老醋”标签(3个月后邮寄到家,体验费50元/人)。
2. 实景演艺线(4小时,适合文化/摄影爱好者)
《又见老山西》行进式观演→打铁花瀑布→六尺巷情景剧
《又见老山西》:观众化身“晋商少东家”,跟随演员穿越镖局、票号、茶楼,参与“茶马互市”交易(每场限200人,需提前预约);
打铁花瀑布:最佳观赏位在西北角“听涛台”,铁花如金色瀑布倾泻而下(每晚20:30准时上演);
六尺巷情景剧:演员扮作清代晋商,在巷弄间演绎“千里捎书”“茶路遇险”等故事(随机触发,偶遇率70%)。
3. 舌尖寻味线(2小时,适合美食爱好者)
明清食府→小吃市集→农家乐套餐
司徒炒凉粉:绿豆凉粉配秘制辣酱,锅巴酥脆(10元/份);
高平烧豆腐:白豆腐炸至金黄,蘸蒜汁食用(15元/份);
陵川羊肉火烧:羊肉馅裹酥皮烤制,肉汁丰盈(6元/个);
必吃三宝:
隐藏菜单:向“老晋城”面馆老板出示本文,赠“酸菜黑圪条”一碗(晋城特色面食)。
🎯 特色体验:让非遗“活”在掌心
“小小非遗传承人”夏令营(暑期每周一至周五):
5天课程含打铁花原理课、漆器描金、醋醅翻搅,结营颁发“非遗小传人”证书(费用980元/人,含食宿)。
“铁火流星”数字艺术展(常设展,非遗馆二楼):
用投影技术将打铁花轨迹生成动态山水画,游客可手势操控“铁花流向”(免费体验)。
晋商镖局“护镖”体验(周末10:00/15:00):

“爷爷是老铁匠,我从小看他打铁,没想到现在打铁花成了旅游招牌。”本地游客王建军带着孙子看表演,“孩子第一次知道,爷爷敲打的火星子,能变成照亮夜空的金雨。”
来自西安的张女士则被细节打动:“《又见老山西》里卖茶汤的老太太,用的铜壶和我奶奶家的一模一样。这种‘真实感’,比任何特效都戳心。”
记者手记:小镇之火,何以燎原?暮色中,打铁花匠人张师傅的额角汗珠反射着火光。他告诉我:“以前打铁为谋生,现在打铁为传承。你看那帮举着手机拍视频的年轻人,眼里闪着的光,和当年我爹看高炉的眼神一样。”
司徒小镇的启示,不在“人造景观”的华丽,而在它让非遗从“博物馆标本”变回“百姓生活”。当游客亲手打出一朵铁花,咬下刚出炉的烧豆腐,便会懂得:所谓“文化自信”,不过是让古老的手艺,继续温暖今天的胃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