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飞天的航天员杨利伟,降落地球后,为何再也没重返太空?

史座 2024-01-13 19:09:53

目前,我国共有20位执行过神舟飞船任务的航天员,分别是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张晓光、陈冬、刘洋、王亚平、汤洪波、邓清明、叶光富、蔡旭哲、张陆、朱杨柱、桂海潮、唐胜杰、江新林。

但真正执行两次及以上神舟任务的航天员并不多,只有景海鹏(神舟7号、神舟9号、神舟11号、神舟16号)、聂海胜(神舟6号、神舟10号、神舟12号)、费俊龙(神舟6号、神舟15号)、翟志刚(神舟7号、神舟13号)、刘伯明(神舟7号、神舟12号)、陈冬(神舟11号、神舟14号)、刘洋(神舟9号、神舟14号)、王亚平(神舟10号、神舟13号)共8人。

可能有人在想了,既然景海鹏、聂海胜、刘伯明等航天员能多次重返太空,为何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却不能再次重返太空呢?况且聂海胜的年龄比杨利伟还大1岁,这就说明了杨利伟的年龄并不是他无法重返太空的主因。

那么杨利伟无法重返太空的真正因素是什么呢?

第一:杨利伟首次升空时身体受到一定伤害,不符合二次升空的条件;

在经历了4次无人神舟飞船发射任务之后,到了2003年才决定神舟五号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时年38岁的杨利伟有幸成为我国第一位升空的航天员。

不过,神舟五号仅仅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就急忙返回陆地,这实际上是一次载人航天的初次尝试,为后续真正展开载人太空科学实验打下基础。毕竟那时我们都不知道首次载人航天会出现什么状况,肯定得为杨利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

果然,无人航天和载人航天的数据确实不同,杨利伟在太空执行任务过程中身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根据杨利伟的回忆,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让杨利伟的心脏产生了严重共振,痛苦感越来越强,用杨利伟的话说就是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甚至觉得自己即将要牺牲。

当飞船返回进入大气层时,飞船飞行速度非常快,在遇到空气阻力时,使得飞船急剧减速,再次产生了共振,使得杨利伟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后来,杨利伟把在飞船升空和着陆时遇到的情况做出了详细总结,国家对照问题对飞船进行了技术改进,从此载人飞船不再出现剧烈共振现象,有效保护了航天员的身体,为部分航天员重返太空奠定了基础。

而杨利伟的身体,尤其是内脏因剧烈共振受到一定的损伤,已不符合航天员升空的标准,不再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毕竟航天员的选拔要经过一系列的身体检查,比选拔空军飞行员还严格,其中内脏检查又是重中之重,不让杨利伟执行任务,也是为了照顾他的身体。

第二:杨利伟升空归来后,已出任航天事务的重要领导职位;

在杨利伟执飞的神舟五号返回陆地后,基本脱离了航天员的训练工作,而是转入了领导岗位。2005年,杨利伟被任命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纵观各航天大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现役航天员会担任行政机关的领导职务,这就已经说明了杨利伟从此以后不会再回归到现役航天员的行列。

当然了,无论杨利伟是否还会重返太空,但他作为中国首个太空人的身份已经名留史册。

第三:按国际不成文惯例,各国首位航天员返回后通常执行培训工作;

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与苏联首位宇航员加加林,以及美国首位宇航员艾伦·谢泼德一样,在首次飞天返回陆地之后,基本都是从事宇航员的培训工作。

杨利伟在执行任务归来的第二年就担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专门主导我国航天员的训练工作,因为他经历过首次飞天任务,掌握第一手经验,能及时纠偏,实行更实际的训练计划。相比他奋战在前线继续执行飞天任务,还不如杨利伟在后方训练出更多的优秀航天员的价值大。

苏联首位宇航员加加林也是一样,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太空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并成功着陆。随即在第二个月,加加林就担任苏联宇航员队长,没多久晋升为宇航员训练中心副主任,从此再也未能重返太空,一直主导苏联宇航员的训练工作。

稍微特殊一点的就是美国首位宇航员谢泼德。他比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晚飞天一个月,1961年5月谢泼德执飞自由7号翱翔太空,因耳朵受伤一度失去了重返太空的机会,担任美国宇航员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航天员的训练和选拔工作。然而,在他修养了十年之后,1971年他努力恳求重返太空终于获批,乘坐阿波罗14号成功登月,艰难地实现了他重返太空的愿望。

因此,从以上可以看出,各航天大国的首位航天人基本都不会再重返太空,一方面他们首次航天没经验,对航天员会带来一定的身体损伤,从而不符合再次执飞的标准;另一方面,首位航天员在执行完太空任务之后,已经掌握了更多的航天经验教训,可以教授更多的后备航天员。

这就是杨利伟作为我国首位航天员没有再次重返太空的缘故。

4 阅读:779

史座

简介:读点小历史,涨点小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