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无题诗里的深情:李商隐与他的千年谜题

开成三年(838 年)的长安,深秋的冷雨敲打着平康坊的青石板路,溅起细碎的水花。李商隐站在一座破败客栈的窗前,指节因紧攥

开成三年(838 年)的长安,深秋的冷雨敲打着平康坊的青石板路,溅起细碎的水花。李商隐站在一座破败客栈的窗前,指节因紧攥信纸而泛白 —— 那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书,邀他前往泾州担任幕僚。这位三十岁的诗人,面色清瘦得能看见颌骨的轮廓,眉宇间锁着化不开的愁绪,三天前他刚从秘书省校书郎任上被贬为弘农尉。窗棂漏进的风卷着雨丝,打湿了他洗得发白的袍角,他望着远处暮色中隐现的宫墙轮廓,忽然想起十年前初到长安时,自己曾在同样的雨夜里,对着曲江池的波光许下 “致君尧舜” 的宏愿,嘴角不由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

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那些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的迷离诗句,会在千年后仍让无数人在灯下课读揣摩;而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深情,更会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绝唱,被刻在无数恋人的信笺上,映在离别的烛火里。

 

早年困顿:在孤苦与书卷中萌芽的才情

元和七年(812 年),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的李宅迎来了一个孱弱的男婴。父亲李嗣时任获嘉县令,正伏案批改公文时听闻喜讯,放下朱笔走到产房外,听见婴儿细弱却执拗的哭声,想起先祖是隋末经学家李博通,如今家道中落,不禁长叹一声,为他取名 “商隐”—— 取 “隐于商山” 之意,既是自嘲,也暗含乱世全身的期许。

李商隐四岁那年,父亲在任上积劳成疾,咯血而亡。母亲卢氏带着他和三个弟妹扶柩回乡,变卖了仅有的几亩薄田才凑够丧葬费。他们寄住在叔父家的偏院,那是一间漏雨的茅屋,冬日里没有炭火,李商隐常常冻得蜷缩在母亲怀里,听她用断齿的木梳为自己梳理冻成冰碴的头发。夜里他咳得厉害,母亲便抱着他背诵《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的句子混着寒风穿过窗纸,成了他最早的文学启蒙。

七岁那年的春日,私塾先生以 “雨” 为题让学生作诗。其他孩童都写 “好雨知时节” 的俗套句子,唯有李商隐趴在破旧的书案上,用磨秃的毛笔写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先生见了,捋着胡须反复吟诵,忽然拍案道:“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只是这诗中愁绪,未免太过深重。” 祖母听闻此事,偷偷变卖了陪嫁的银簪,换了些钱让他继续读书,还特意请人做了个棉垫,让他冬天能垫在冰冷的板凳上。

十岁时,为给母亲治病,李商隐辍学到镇上的书坊抄书。书坊老板见他字写得工整,特许他抄完后把书稿带回家连夜研读。有次抄《汉书・苏武传》,他在 “苏武牧羊” 的插图旁批注:“胡天飞雪,不如汉节一寸”,老板见了,叹道:“这孩子抄的不是书,是自己的骨头。” 他常常在抄书的间隙,把突发的灵感写在废纸背面,积少成多竟攒了半箱,母亲用针线把这些纸页装订成册,取名《碎金集》。

十六岁那年,李商隐背着《碎金集》徒步百里,求见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当时令狐楚正在幕府中与幕僚讨论诗文,见这个衣衫褴褛的少年贸然闯入,本想呵斥驱赶,却被他呈上的诗稿吸引。当读到 “云台高议正纷纷,谁定当时荡寇勋” 的句子时,令狐楚猛地站起,拉着他的手说:“你这诗里有杜子美之风,留在我身边吧。” 从此,李商隐成了令狐楚的幕僚,住在幕府的西厢房,白天处理文书,晚上便在令狐楚的指导下研习骈文。

令狐楚擅长 “今体文”(骈文),常常在烛火下为李商隐批改文章,用朱笔圈出 “气脉不畅” 的句子。有次改到深夜,令狐楚见他冻得搓手,便把自己的狐裘披在他身上:“骈文如织锦,既要华丽,更要保暖。” 在令狐楚的悉心教导下,李商隐的骈文写得愈发精妙,后来他为令狐楚撰写的《代彭阳公遗表》,连唐文宗都赞叹 “哀而不伤,典而不华”。

科举之路:在希望与失望中挣扎的青年

长庆二年(822 年),十九岁的李商隐第一次赴长安应试。放榜那日,他挤在人群中反复查找,直到榜单被风吹得卷边,也没找到自己的名字。回到客栈,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粒米未进。令狐楚闻讯赶来,从袖中掏出一包糖糕:“我年轻时考了五次才中,这点挫折算什么?” 说着打开他的行囊,见里面除了书籍,只有几件打补丁的衣服,不禁红了眼眶。

在令狐楚的鼓励下,李商隐留在长安的延寿坊苦读。他租了间每月三百文的阁楼,窗户正对着一座破败的寺庙,晨钟暮鼓成了他读书的计时器。寒冬腊月里,他把脚伸进装着稻壳的布袋取暖,手指冻得握不住笔,便放在嘴边哈气。有次雪夜读书,油灯被风吹灭,他摸黑摸到寺庙的柴房,借着月光继续看《史记》,被僧人发现时,他正用冻裂的手指指着 “屈原投江” 的段落流泪。

大和三年(829 年),李商隐再次落榜。这次他没有消沉,反而徒步走到曲江池畔,在新科进士宴饮的杏园外徘徊。见那些锦衣少年吟诗作赋,他默默记下他们的诗句,回到住处逐句批注优劣。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时任左拾遗,见他如此执着,便在朝堂上向主考官推荐:“李商隐之才,不在元和八大家之下。” 主考官笑道:“令狐公子何必为一介书生费心?” 令狐绹当即取出李商隐的《才论》《圣论》,主考官读罢,沉默良久。

开成二年(837 年),李商隐第三次应试,终于金榜题名。放榜那日,他正在客栈劈柴,听到报喜的人喊自己的名字,手中的斧头 “哐当” 落地。他跑到慈恩寺,在大雁塔上写下 “曲江初宴杏园春,舞袖低回绣袂新”,墨迹未干便被游人围观,有人认出他是屡次落榜的穷书生,纷纷感叹 “天道酬勤”。令狐楚此时已病重,听闻喜讯后,让人捎来一方端砚,砚底刻着 “不负初心” 四字。

中进士后不久,李商隐接到令狐楚病重的消息,星夜赶回天平军幕府。弥留之际的令狐楚躺在病榻上,让他代笔撰写遗表。李商隐跪在榻前,泪水滴在文稿上,晕开 “臣死之日,家无余财” 的字样。令狐楚握着他的手说:“你的骈文已超过我,只是…… 官场险恶,好自为之。” 说完溘然长逝。李商隐为他守孝三月,亲手刻写墓志铭,其中 “生为师表,死作星辰” 八字,刻得入石三分。

守孝期满后,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邀前往泾州。王茂元见他才学出众,不仅让他担任节度判官,还将女儿王晏媄许配给他。新婚之夜,王晏媄见他书房里挂着令狐楚的画像,轻声道:“父亲说,你是有大才华的人,只是命途多舛。” 李商隐握住她的手,发现她的指尖有薄茧 —— 原来她也常读他的诗,在 “身无彩凤双飞翼” 的句旁,还绣了一对比翼鸟。

这段婚姻却将李商隐推入深渊。当时牛僧孺的牛党与李德裕的李党争斗激烈,令狐家是牛党核心,王茂元却属李党。牛党人士骂他 “背恩负义”,甚至在朝堂上散布流言,说他 “为攀高枝,不惜卖友求荣”。令狐绹也与他断绝往来,有次在曲江宴上相遇,李商隐上前作揖,令狐绹却转身离去,留下他僵在原地,手中的酒杯被捏得粉碎。

官场沉浮:在党争与贬谪中淬炼的诗心

开成四年(839 年),李商隐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负责整理典籍。他在秘书省的库房里发现了许多失传的古籍,便利用业余时间抄写校勘,其中《汉武帝内传》的残卷,经他补全后竟成完本。同僚见他整日埋首故纸堆,笑道:“李校书是要做第二个刘向吗?” 他却指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做屈原、贾谊,也比做趋炎附势之徒强。”

好景不长,牛党骨干崔胤以 “李党余孽” 为由弹劾他,将他贬为弘农尉。赴任途中,李商隐在洛阳遇到白居易,这位晚年的诗坛领袖握着他的手说:“你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可比我的‘在天愿作比翼鸟’更见深情。” 李商隐叹道:“乐天先生,深情在官场是原罪啊。” 白居易闻言,默然良久,赠他一首诗:“人间祸福愚难料,世上风波老不禁。”

弘农(今河南灵宝)地处偏远,县衙是座破旧的土房,前任留下的公文堆积如山。李商隐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清理积案,发现有个叫张阿婆的寡妇因无力缴纳苛税被关入大牢,当即下令释放,还把自己的俸禄分了些给她。县尉同僚劝道:“这是前任定下的规矩,你何必得罪上面?” 他怒道:“规矩若害民,便该改!”

那年夏天,弘农遭遇大旱,田地龟裂,百姓纷纷逃亡。李商隐带着衙役到山里寻找水源,脚被尖石划破,血流不止也不肯停下。找到山泉后,他带头挖渠引水,手上磨出的血泡与泥土混在一起,成了紫红色。有老农见他如此,跪在地上哭道:“李大人,您这是在拿命换我们的活路啊!” 他在渠边写下《井泥四十韵》,其中 “我欲秉耒耜,下随孔丘耕” 的句子,道尽对官场的失望。

会昌元年(841 年),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李商隐连夜从弘农赶回河内。守孝期间,他住在母亲生前的茅屋,每日除了诵经,便是整理诗稿。有次梦见母亲坐在灯下为自己缝衣,醒来后写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写完才想起这是孟郊的诗句,便在旁边补了句 “泉下针线冷,人间衣带宽”。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 便是为悼念母亲而作,初稿写在母亲的灵前,墨迹被烛泪晕染得模糊不清。

大中元年(847 年),李商隐结束丁忧,应桂管观察使郑亚之邀前往桂林。途经三峡时,他站在船头望着两岸猿啼,想起屈原流放的往事,写下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在桂林的日子里,他常与郑亚登独秀峰,郑亚指着远处的象鼻山说:“此处风景虽好,终究不是故乡。” 他答道:“人生如逆旅,何处是故乡?” 两人相视而笑,笑声里满是天涯沦落人的无奈。

在桂州幕府,李商隐写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那天他参加完同僚的宴会,回到住处已是深夜,见窗台上放着王晏媄寄来的锦书,上面绣着 “相思” 二字。他借着月光写下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写完忽然想起与妻子分别时,她将一支凤钗分作两半,说 “见钗如见人”,便把半支凤钗压在诗稿上。后来这诗传到长安,令狐绹见了,在 “心有灵犀” 旁批注:“此人虽背义,才情却不可否认。”

晚年凄凉:在病痛与孤寂中沉淀的绝响

大中五年(851 年)深秋,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收到妻子病逝的消息。王晏媄因常年思念丈夫,积郁成疾,去世时年仅二十九岁。他连夜赶路回家,行至散关时遇上大雪,天地一片苍茫,他跪在雪地里痛哭,泪水落在雪上,融成一个个小坑。有樵夫见他可怜,递来一碗热姜汤,他接过碗时,手指抖得几乎握不住。

回到家中,他在妻子的梳妆盒里发现一叠诗稿,都是她唱和自己的作品。其中《和无题》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笔迹已因病重而颤抖。李商隐把这些诗稿贴在胸口,整整三日粒米未进。后来他写下《夜雨寄北》,原稿其实是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只因 “君” 字太过扎眼,才改成 “北” 字。

大中九年(855 年),李商隐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住在城南的樊川别墅 —— 那是他用仅有的积蓄买下的小院,院里有棵他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是妻子生前最喜欢的品种。此时他已四十四岁,因长期颠沛流离,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和咳喘,看书写字都需用放大镜。有次杜牧来看他,见他在灯下校改诗稿,叹道:“义山,你这是在燃烧自己啊。” 他笑道:“能燃烧,总比腐朽好。”

晚年的李商隐,生活十分困顿。有年冬天,他没钱买炭,便把旧书拆开烧火取暖,烧到《碎金集》时,他连忙抢出来,双手被烫伤也不顾。朋友送来的米粮,他常常分给邻居的孤儿,自己则以野菜充饥。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写诗,有次咳得厉害,便让邻居孩童帮自己记录,“锦瑟无端五十弦” 的初稿,便是这样断断续续写成的。

大中十二年(858 年)正月,李商隐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便把外甥崔钰叫到床前,托付整理诗稿。他从枕下摸出一个布包,里面是《玉溪生诗集》的定稿,扉页上写着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弥留之际,他望着窗外的枇杷树,喃喃道:“晏媄,我来陪你了。” 说完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七岁。

崔钰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每页诗稿的角落都有个小小的 “晏” 字,那是他用指甲刻下的。他还在《锦瑟》诗旁发现一行小字:“五十弦,弦弦是恨,弦弦是爱。” 这些诗稿后来被编成《李义山诗集》,流传至今。

千年咏叹:在迷雾与璀璨中不朽的诗名

李商隐死后,他的诗歌渐渐流传开来,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宋代的王安石十分推崇李商隐的诗,他说:“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苏轼也对李商隐的诗赞不绝口,他在《书李义山诗后》中写道:“李义山诗,如百宝流苏,千丝铁网,绮丽精工,令人叹绝。”

元代的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将李商隐与杜甫、李白并列为唐诗三大家,他说:“义山诗,思深语精,韵味悠长,非他人所能及。” 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对李商隐的无题诗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义山无题,直是妙绝古今,后人难以企及。”

清代的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李商隐的诗 “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近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虽然对李商隐的诗有不同的看法,但也承认他的诗 “有境界”,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一句,被王国维称为 “千古名句”。

如今,李商隐的诗歌早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被广泛传颂和研究。他的无题诗更是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谜,吸引着无数人去解读和品味。每当人们读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时,总会被那朦胧迷离的意境和深沉真挚的情感所打动,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这位晚唐诗人那颗充满忧愁和才情的诗心。

李商隐的一生,是充满坎坷和不幸的一生,但他却用自己的才华和毅力,在诗歌的世界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他的诗歌,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晚唐的黑暗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的史册上,被后人永远铭记。

这位在锦瑟声中迷离的晚唐诗魂,用他的诗歌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即使人生充满坎坷,也要用自己的方式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他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为我们了解晚唐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玉溪生的诗名,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