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李嘉诚最近情况:他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身体,而是两个儿子…
香港的首富李嘉诚,日前因为卖港口的事情卷入了不少争议,声誉一下子跌得挺厉害。
最近大家都在揣测李嘉诚的未来动向,虽然他在高位卖掉资产,算是保住了部分利益,但也算丢掉了集团的口碑和个人的信誉,这样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得呢?
不过,目前97岁的李嘉诚,他更在意的可能不是自己的未来结果,而是他两个儿子的发展。
要说没有李嘉诚的庇佑护航,这两个儿子能不能撑得住他打拼出来的江山,还真得看他们到底有多本事了。
有市场数据显示,自相关交易协议与美国方面达成共识后,短短11个交易日内,核心旗舰企业长和集团的市值便蒸发超过300亿港元。
若将李嘉诚名下其他关联企业的损失一并计算,此次资产调整带来的直接亏损总额已突破781亿港元。
这个惊人的数字背后,牵动的不仅是李嘉诚个人的商业声誉,更关乎两位儿子的未来发展,以及集团体系内上万名员工的生计安危。
97岁的年纪,早已过了人生的巅峰阶段,即便坐拥亿万财富与崇高声望,李嘉诚也终究无法抵挡岁月的侵蚀。
在近期一次公开活动中,他的衰老状态肉眼可见,腰背早已不复往日挺拔,步履也变得迟缓沉重,脸上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疲惫与沧桑。
以这样的身体状况,想要继续像年轻时那样掌控全局已然不现实,留给李嘉诚培育接班人的时间,正在一天天减少。
当下他最紧迫的任务,无疑是将两个儿子打磨成合格的掌舵者,确保商业帝国的平稳交接,但这份传承大业,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变数与挑战。
至少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李氏帝国的权力交接还远未到水到渠成的地步。
无论是长子李泽钜还是次子李泽楷,都让这位老父亲耗费了不少心血。
在华人商界,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长子李泽钜沉稳内敛,次子李泽楷张扬敢闯,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也注定了他们迥异的商业道路。
出生于1964年的李泽钜,自年少时起就被李嘉诚确立为核心接班人选。
由于长期跟随在父亲身边学习经商之道,耳濡目染间便养成了沉稳持重的行事风格,年纪轻轻就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领导潜质。
1985年,刚满21岁的李泽钜便正式进入长江实业集团历练,开启了自己的商业生涯。
初入职场的他确实交出了不少亮眼的成绩单,由他主导创建的"tom"门户网站曾在互联网初期风靡一时,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只是相较于父亲在商界翻云覆雨的魄力,李泽钜的这些成就终究显得有些稚嫩。
随后,李泽钜逐步接手集团核心业务,先是全权负责加拿大赫斯基能源的运营管理,后来又主导了长江基建的上市筹备工作,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管理经验。
尤其在他54岁那年,主导完成了一笔堪称"世纪交易"的重大收购,直接推动李氏集团的整体市值实现了三倍增长,这份功绩让他的接班地位更加稳固。
按照正常的商业剧本,李泽钜本应在父亲的扶持下逐步掌控集团全局,平稳接过掌舵者的权杖。
然而命运却在他的人生轨迹中埋下了一道深刻的烙印,1996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绑架事件,成为了他性格转变的分水岭,即便多年后提及,仍让知情人心有余悸。
1996年5月23日,"悍匪"张子强策划实施了震惊全港的绑架案,目标正是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
这起事件瞬间占据了香港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各大报刊争相报道,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社会新闻。
尽管李嘉诚最终以巨额赎金换回了儿子的平安,绑匪在拿到钱款后也迅速释放了李泽钜,但这次经历却给这位豪门长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许多熟悉李泽钜的人都表示,经历过绑架事件后,他变得愈发沉稳,甚至带着几分内向与谨慎,行事风格也比以往更加保守,少了几分开拓进取的锐气。
这种性格上的转变,让外界对他能否扛起集团大旗充满了担忧,毕竟商业帝国的传承需要的不仅是稳健,更需要审时度势的魄力与勇气。
相较于大哥李泽钜的低调沉稳,次子李泽楷在香港的知名度甚至更高。
只不过他的名气并非完全来自商业成就,更多时候是源于娱乐版面上的各种八卦新闻。
香港媒体毫不避讳地将他称为"花花公子",更有人将其戏称为"香港王思聪",足见其个人生活的曝光度之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