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当你还在每天加班反复修改方案,只是因为同事说了一句“我有事,帮我改一下”;
当你因害怕领导不满,不敢拒绝超出能力范围的工作;
当你把“别人的想法”放在自己前面,逐渐活成自己不认识的样子;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困住无数人的心理枷锁。
这本书使用对话的方式行文,以迷茫的“青年”提问和“哲人”的解答展开。
就如同观看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思维的火花就在眼前碰撞。
书中打破了“要获得别人的认可才会感到幸福”的观点。
直白地告诉我们:强大的人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书中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他人的评价是他人的“课题”,自己的选择才是自己的“课题”。
比如职场中,你认真完成项目是“自己的课题”,而同事是否认可、领导是否满意,是“他人的课题”;
你拒绝不合理的加班是“自己的课题”,他人是否觉得你“不合群”,是“他人的课题”。
而我们一旦混淆了课题,就会陷入“为他人而活”的内耗。
我们也并非“要讨好所有人”,而是在认清“自己是共同体一部分”的同时,不把自我价值绑定在他人评价上。
就像书中说的:“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这恰恰击中了多数人的痛点——我们总以为“获得所有人认可”才能立足。
却不明白真正的职场竞争力,从来不是“让别人喜欢”,而是“把事做好”且“忠于自己”。
我们为何会害怕“被讨厌”呢?究其原因,只不过是不敢承担“自由的代价”。
“怕被别人讨厌”不是天性,而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
因为被别人讨厌,意味着要面对“与众不同”的孤独,要承担“不被认可”的风险。
而大多数人宁愿选择“迎合他人”的安全区,也不愿承受这份“自由的代价”。
我曾有位同事,她每次做方案都会征求所有人的意见。
只要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她就会反复修改。
最后方案变得四不像,不仅耽误了进度,还让自己身心俱疲。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真正的自我,是在摆脱他人期待后,才能逐渐显现的。”
所谓的“强大”,不是从不被讨厌,而是即便被讨厌,也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毕竟,你永远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就像有人喜欢简洁的方案,有人偏爱详细的报告……
与其在他人的标准里打转,不如守住自己的专业判断。
或许有人会问:“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难道是让我们任意妄为吗?”
其实不然。不在乎,是“不被他人评价左右自我价值”,而非“无视他人的合理建议”。
比如,领导指出你方案中的错漏,这是合理的工作反馈,属于“自己需要改进的课题”;
但如果有人因“不喜欢你的做事风格”而否定你的能力,这是“他人的主观评价”,属于“他人的课题”。
前者需要认真对待,后者则不必放在心上。
很多人之所以会内耗,正是因为分不清“反馈”与“评价”的区别,把他人的主观看法,当成了否定自己的证据。
那我们要如何去做呢?
第一,用“课题分离”法拒绝内耗。
当你因他人评价焦虑时,试着问自己:“这件事是我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
第二,用“自我接纳”法建立自信。
很多人害怕被讨厌,其实是不敢承认“不完美的自己”。
如书中所说: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承认“我虽然有缺点,但依然有价值”。
第三,用“共同体感觉”找到平衡。
想要既“不在乎他人看法”,又“不脱离团队”,可以培养“共同体感觉”。
把自己当成团队的“贡献者”,而不是“被评价者”。
强大的人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是因为他们冷漠,而是因为他们清楚,自我价值从不由他人定义。
每一次“被讨厌”,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敢于被讨厌,才能摆脱他人的枷锁;敢于做自己,才能活出真正的强大。
如果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勇气,不妨分享给正在内耗的朋友,甚至是陌生人。
这份“不怕被讨厌”的力量,值得被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