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没有主播带货敷尔佳白膜了?”
双11大促期间,消费者不约而同相聚在社交媒体分享着“好价作业”,趁着年度大促购置一些日常很少降价的商品。
但也有蹲不到好价而无奈吐槽的网友,例如一直被诟病越卖越贵的敷尔佳白膜/黑膜(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2025年双11大促期间消失于各大主播直播间。
其中,曾喊出“烂脸女生给我囤上100张敷尔佳”的李佳琦,今年双11大促带货的敷尔佳贴片类面膜,仅出现B5、积雪草、烟酰胺美白淡斑3款。
回忆6年前,李佳琦与敷尔佳的首次合作,强调械字号、术后修复、烂脸救星等卖点,一晚创出25万片的战绩,让敷尔佳品牌与“医美面膜”标签深度绑定。
然而,随着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等概念被官方打假,外加2025年《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对医用敷料产品分类重新划定,敷尔佳的生存之基正在动摇。
“医美面膜第一股”神话破灭2023年8月,敷尔佳登陆创业板首日涨超25%,本以为是一场由“医美面膜第一股”谱写的造富神话,然而次日股价暴跌15%,敷尔佳自此陷入了数年的跌跌不休。
截至2025年11月13日收盘,敷尔佳报收25.36元/股,总市值为132亿元,股价较上市首日跌超50%,市值蒸发超150亿元。
投资者用脚投票,基于敷尔佳一年不如一年的财报成绩。
在被李佳琦首次带货的2019年,敷尔佳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59.44%、231.20%。在高增速的基础上,2020年敷尔佳尚能保持双位数营收增长,但净利润同比减少2%。
此后2021年至2024年,敷尔佳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6.50亿元、17.69亿元、19.34亿元、20.17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8.06亿元、8.47亿元、7.49亿元、6.61亿元。
可以看出,敷尔佳从上市前营收增速出现显著放缓,到上市后增收不增利。而进入2025年后,敷尔佳更是呈现营利双位数下滑态势。
2025年前三季度,敷尔佳营收同比减少11.54%至12.97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减少36.73%至3.25亿元。
业绩下滑,引起外界对敷尔佳资金健康的隐忧。
近些年,敷尔佳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持续呈现负增长态势,由2022年8.99亿元降至2024年6.10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下降进一步加速,同比减少48.52%至2.42亿元。
同一时间,自2024年起敷尔佳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均为负值,进一步承压。
截至2025年9月末,敷尔佳货币资金已由2023年末33.17亿元降至11.50亿元,虽不存在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仅有454.43万元的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但面对每况愈下的经营状况,子弹还需补充到位。
监管趋严,医美面膜何去何从?对于2025年营利双降,敷尔佳归结于渠道优化的结果。
近年来,美妆护肤市场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各大品牌商集体拉升线上收入比重。在行业变革中,早年深度绑定医疗机构、美容院、药店等线下销售场景的敷尔佳,明显表现出渠道转型滞后性。
截至2024年末,敷尔佳线下收入占比仍达45.04%。对比来看,已成功进入百亿营收阵营的珀莱雅,同期线下收入占比仅剩5%左右。
意识到这一点,进入2025年敷尔佳下了剂猛药,截至6月末线下收入占比骤降至19.50%。
但仓促启动渠道优化犹如断臂求生。2025年上半年,敷尔佳线上渠道收入同比增长2.33亿元,抵不过线下渠道同比收缩2.99亿元带来的营收缺口,成为拖累营业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
更深层次,收入结构性调整是敷尔佳业绩波动的主要原因。
在过往发展中,白膜/黑膜(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所在的医疗器械类产品板块构成敷尔佳的基本盘,在2018年巅峰时期该板块营收占比可达9成。
近些年,随着敷尔佳品牌声量渐高,公司持续丰富产品线,2022年以非医用面膜、水乳、凝胶为主的化妆品板块收入占比首次超过医疗器械板块,占得半壁江山。截至2025年6月末,化妆品板块收入占比已增至72.39%。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结构性转变,并非源自化妆品板块收入快速增长,而是敷尔佳曾经基本盘医疗器械板块萎缩所致。
2021年至2024年,敷尔佳医疗器械板块收入由9.28亿元降至8.53亿元,2025年上半年降幅扩大,同比减少48.02%至2.38亿元。
深究板块收入下滑原因,可分为市场竞争、政策规范两方面。
市场竞争方面,敷尔佳医用敷料“一哥”的市场地位已在2023年被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取代。
2022年至2024年,敷尔佳医疗器械板块收入分别为9.28亿元、8.50亿元、8.53亿元,同期巨子生物的医用敷料板块收入分别为7.60亿元、8.61亿元、12.18亿元,年复合增速达26.60%。
更戏剧性的是,曾作为敷尔佳独家代工厂的哈三联也入场“分羹”。
据了解,自2017年品牌正式创立后,哈三联便开始负责敷尔佳产品的独家生产,并于2021年以全资子公司北星药业100%股权换取敷尔佳5%股权,成为敷尔佳第二大股东。通过此次交易,敷尔佳也补足在自主生产能力上的缺陷,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闭环。
然而,随着哈三联传统医药业务发展受阻,自2024年便高调宣布进入美妆护肤领域,并于同年7月敷尔佳股票刚进入解禁期时,宣布对其进行清仓式减持。
作为回应,敷尔佳于2024年12月注销了北星药业,将医疗器械、化妆品产能转向自建的生产基地“北方美谷”,被外界解读为昔日盟友彻底决裂。
翻看哈三联天猫旗舰店,如医用透明质酸贴、医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修护贴等在售产品,与敷尔佳高度重合,无不暗示着敷尔佳自有产品的可替代风险进一步增强。
如果说市场竞争比的是谁能留在牌桌,那么政策端的影响,则是将牌桌直接掀翻。
早在IPO时期,敷尔佳便因产品毛利率偏高,陷入械字号面膜概念的质疑,彼时官方下场打假,表示不存在械字号面膜、医美面膜等概念,“医学护肤品”、“药妆”等属于违法宣称行为。
虽然网络相关科普帖无数,但还是有不少消费者被部分网红博主、店铺商家的“擦边球”式宣传文案所迷惑,而这一现象正被重点监管。
2025年4月,《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修订草案进一步剥离医用敷料的医疗属性,很大程度削弱品牌在医美面膜概念的营销空间。
没了医美面膜光环,再回看当年“148元一盒的敷尔佳面膜成本仅10元”的热搜,消费者是否还会甘心买单?
陷营销依赖,专利数远低同行为对冲敷料业务带来的风险,敷尔佳目前的营销重心正向化妆品类板块转移。
在社交平台搜索有关敷尔佳的推荐贴,首先出现如湿敷膜、乳糖酸精华、清痘次抛等非医用敷料类产品。敷尔佳表示,除医用透明质酸钠修复贴(白膜/黑膜),公司还包括清痘净肤修护贴、积雪草舒缓修护贴、烟酰胺美白淡斑修护面膜等多个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单品,化妆品板块发展良好。
然而,这个在2025年营收占比超70%、涨幅近30%的新引擎却是表面繁华,正处于“烧钱换增长”阶段,且营销成本陡增。
2022年至2024年,敷尔佳销售费用由3.90亿元增至7.48亿元,年复合增速达38.49%,高于同期化妆品板块收入15.94%的年复合增速。这种支出与回报的不对等,成为敷尔佳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
2025年前三季度,敷尔佳销售费用率已增至47.88%,而2018年销售费用率仅5.72%。此外,敷尔佳前三季度预付款项暴涨233.77%,公司将其归结于预付平台推广费用款、委托加工费及原材料增加所致。
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曾经靠绑定“医美”概念让敷尔佳在一众面膜中脱颖而出,如今却成为转型的枷锁。
2025年,敷尔佳瞄准美白护肤领域,推出独家专研的亮肤臻白面膜,成效不错,目前天猫旗舰店销量超5万+。但强发展态势却仍仅限于片状面膜类产品,精华、面霜等品类的延伸差强人意,无法冲破消费者心中“面膜品牌”的固有形象。
对比来看,近年加速奔跑并代替敷尔佳成为“医用敷料一哥”的巨子生物,除面膜类产品外,还拥有胶原棒这样的十亿级大单品。
事实上,相较于“械字号”产品,“妆字号”产品更讲究创新技术、成分的支撑,研发投入也更多。
相比之下,敷尔佳研发费用年支出从未超过4000万元。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率创新高,达2.8%。
技术弱势同样在专利方面有所展现。截至2025年6月末,敷尔佳累计获批专利共31项,其中有17项为外观设计专利、5项为实用新型专利、9项为发明专利。
对比来看,截至2025年6月末,华熙生物拥有63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425项;贝泰妮拥有29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2项;珀莱雅拥有24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24项;锦波生物拥有11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4项;创尔生物及旗下子公司拥有5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6项;巨子生物没有披露具体发明专利数量,但已获授权及申请中专利可达186项。
纵观国内美妆护肤领域龙头,如欧莱雅、珀莱雅均由多品牌矩阵与持续的创新技术研发构建竞争护城河。反观敷尔佳,虽在2024年便提及将培育子品牌,但仍停留在纸面阶段,尚未披露相关计划和成果。
在如今内卷严重的国产护肤赛道中,缺少竞争优势的敷尔佳再一次陷入“重营销”的路径依赖。想要复刻白膜的成功,但缺少绝对的技术支撑,又让这一切想象成为空中楼阁。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