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桐林田旺遗址记

观世传真侠 2024-05-01 06:14:21

张洪兴

这天,我来到了临淄桐林田旺遗址。

临淄的桐林田旺遗址的发现和挖掘,也是偶然的。据说,很早的时候,人们在这里,就捡到过文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1965年北京大学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到1982年,因当地群众修田建设的需要、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发掘,再到2002年北京大学专家们的发掘,先后发掘过六次。

桐林田旺遗址位于齐国故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乌河东岸,路山以北,地处临淄区桐林村、田旺村之间。包括田旺、桐林、义和三村之间的五处遗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为500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龙山文化类型,文化堆积厚度达3至4米,最深处可达到7米,内涵十分丰富。

这里,曾多次出土过石铲、石镰、石锛、石网坠等磨制钻孔石器,以及黑、红、白质各种类型的陶器。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遗址石碑旁,望着这一望无际的将要成熟的玉米,我在想,当时挖掘的时候,考古工作者那收获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山海经》、《左传》记载,皇帝之子、上古王帝之一的少昊帝以乌为官名,曾将其司寇(官名)赐为爽鸠氏,封列今桐林田旺一代,以此,爽鸠氏部落世世代代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为齐文化的基本底色,这些文明的记录在这里已经躺了四五千年,只是经1965年以后的经过几次发掘,其面貌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惊讶和重视。

在这里,出土了许多甗、鬶、鼎、罐、杯、豆、盆、碗等陶质文物,以黑陶质生活器皿最多。出土文物大都器型规整,器表多素面磨光,纹饰以弦纹居多。其中鼎、甗类器具的足部呈鸟嘴状,饰鸟冠图状;盆、杯和各类器盖,多数是黑陶,胎质细腻,铀面光亮;杯仿竹节式,造型精巧,杯壁非常薄,火候也恰到好处。

出土文物中的泥质磨光黑陶盆形鼎,大小有别,系列有序,属于“列鼎”,为研究中国礼器起源和龙山文化时代的社会性质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专家认为,桐林田旺遗址既有山东龙山文化的基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发掘出土的一件大型灰陶甗最为典型、最引人注目。它上半部为甑,下半部为鬶,并且配有带鼻纽的器盖,足呈袋状,表面装饰着泥条型附加堆纹,腰部有圆孔箅子,口径44厘米、通高116厘米,是中国出土的同类器皿中最大的一件。用这个灰陶甗一次做熟的食物,可以供应十几人食用。

在齐国历史博物馆,我看到了这件令人称奇的灰陶甗,想象着原始先民们用它烧火做饭的情景,是多么的开心和美好。也许很像我们周末郊外的野炊呢!

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反映了原始社会解体和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状况。在桐林遗址钻探中发现了大量夯土层,被考古专家认定为山东地区已知最大的古代城堡。

为进一步探讨鲁北地区史前文化特征和齐文化源流,2002年秋季,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淄区文化局对桐林遗址进行新的发掘,发现一处大型城壕聚落遗址,探出岳石文化和西周前期文化遗址40万平方米,清理出壕沟、灰坑、窑穴、墓葬、房基等遗址,出土陶鬲、陶罐、骨器、石器、蚌器等文物,为探寻齐国早期都城遗址——营丘的地望所在,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