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一九七三年的秋天,北京已经有了些许凉意。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里,一位衣着典雅、气质沉静的女子正静静等待着。她不时望向门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这位就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吴健雄,此刻她的心情,远不像在实验室里那般从容。
门开了,周恩来总理快步走进来。吴健雄和丈夫袁家骝立即起身迎上前去。
“总算见面了!”周总理热情地握住他们的手,“这一路辛苦了,欢迎你们回家!”
“回家”两个字,让吴健雄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这一刻,她等了整整三十七年。
远渡重洋的江南才女故事要从1912年的江南水乡说起。
在江苏太仓浏河镇,开明士绅吴仲裔给女儿起了个不同寻常的名字——健雄。这个名字里寄托着父亲的期望:健儿志在四方,巾帼不让须眉。
小健雄在父亲的明德学校里读书,听着科学家的故事长大。谁也没想到,这个江南水乡走出的姑娘,日后会在国际物理学界掀起波澜。
1936年,吴健雄登上远渡重洋的客轮。她要去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码头上,她回头望了望这片熟悉的土地,心里默念:我会回来的。
这一别,就是大半个人生。
在美国,她的才华很快得到了认可。劳伦斯、塞格瑞、奥本海默这些物理学界的泰斗都成了她的导师。1940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她在核物理领域快速崭露头角。
可就在她事业蒸蒸日上时,故乡却传来了一个个不幸的消息。1958年,哥哥在政治运动中去世;第二年,父亲在上海病逝,她却因中美交恶无法回国奔丧;1962年,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她在1960年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刚才有人来电告诉我,明天是中国旧历新年。每逢过年过节,总不免怀念家乡,我们流落异邦,无论如何成家立业,心中免不了怅惘无固……”
字里行间,是一个游子无法言说的乡愁。
改写物理史的东方女性1956年,物理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论——宇称不守恒。但在当时,这还只是一个理论猜想,需要实验来验证。
吴健雄看到了这篇论文,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她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带着团队投入到紧张的实验中。
那些日子,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吴健雄设计的实验精巧而严谨,她通过观察钴-60原子核β衰变放出的电子方向,得出了震惊学界的结论:宇称确实不守恒!
这个结果推翻了物理学界奉行多年的金科玉律。杨振宁和李政道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吴健雄与诺奖失之交臂,但她的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1958年,她成为哥伦比亚大学首位物理系女教授,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年,她更是一举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长,成为该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会长。
这些荣誉背后,是她对科学始终如一的执着。
三十七年后的归途19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解冻。
看到杨振宁、李政道等人陆续回国访问,吴健雄的心也活络起来。1973年,她终于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当飞机降落在祖国的土地上时,吴健雄的双手微微颤抖。走出舱门的那一刻,她忍不住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泪水无声滑落。
“故乡的土,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她对身边的丈夫说。
可是,回乡的路并不全是喜悦。站在老家旧址前,她怔怔地出神——老宅已经不在了。她想给父母扫墓,却连墓地都找不到。
政治的浪潮卷走了太多东西,包括她祭奠亲人的权利。这种痛,深埋在心里,却无人可诉。
就在她心情复杂之际,北京传来了消息:周恩来总理要接见他们夫妇。
人民大会堂里的六个小时1973年10月15日,吴健雄特意穿上了新做的衣服。坐在总理派来的专车里,她一遍遍在心里打着腹稿。
走进人民大会堂,她见到了许多老朋友——钱学森、郭沫若、刘西尧……寒暄过后,钱学森领着她走向安徽厅。
周总理已经等在门口了。看见吴健雄,他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她的手。
“选这个安徽厅可是有讲究的。”总理风趣地说,“你和袁教授一个是江苏人,一个是河南人。选河南厅,吴教授该说我大男子主义;选江苏厅,袁教授又要觉得我偏心了。想来想去,选了中间的安徽厅!”
一番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原本紧张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
晚宴持续了整整六个小时。从科研谈到教育,从国际形势聊到家常琐事。周总理的博学与亲和,给吴健雄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句压在心底的话酒过三巡,气氛正融洽。吴健雄却显得心事重重。
她轻轻放下筷子,犹豫着开口:“总理,我有句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周总理笑着鼓励:“随便说嘛,没有关系。”
吴健雄深吸一口气,把回乡后的遭遇娓娓道来——找不到父母的墓地,亲人在运动中的遭遇……说到动情处,声音不禁哽咽。
周总理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待她说完,才温和地解释:当时上海市政建设,确实登报通知过迁移墓地,可能她在国外没有看到。作为无主坟,最终做了统一处理。
“不过,”总理话锋一转,“我已经请他们考虑有没有补救的办法,这样你以后回来就有祭拜的地方了。”
这句话让吴健雄深受感动。她没想到日理万机的总理,连这样的小事都记在心上。
赤子情深报桑梓这次会见,成了吴健雄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临别时,周总理再三叮嘱:“一定要多回来看看。”
回到美国后,吴健雄再也不提家里的伤心事。有人问起,她总是说:“要向前看。”
遵照总理的嘱托,此后几乎每隔一两年,她就要回国一次。她把对故乡的思念,化作了支持祖国科教事业的实际行动。
她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成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她和丈夫袁家骝成了中美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
1988年,她回到浏河镇,发起成立了明德学校董事会和吴仲裔基金会。为了纪念父亲,她捐出100万美元设立基金,用每年的收益奖励优秀师生。
有人说,在她身上,能看到两个重要人物的影子:一个是她的父亲吴仲裔,另一个是胡适先生。但或许还应该加上一个人——周总理。他的嘱托,成了吴健雄晚年最重要的精神动力。
最后的归途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在纽约逝世,享年85岁。
按照她的遗愿,骨灰被送回太仓安葬。这位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的杰出科学家,终于永远地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故乡。
如今,在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里,一座科技大楼巍然矗立。楼前,李政道博士的题词:“科学巨擘 ,华夏之光”这八个字依然清晰,正是对吴健雄最好的纪念。
她的一生,就像她验证的那个物理定律一样:也许有过不守恒的遗憾,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保持着完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