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好,安叔这篇文章主要来分析:莫迪在,事必成?他心心念念想要让国产战机走出国门,如今又一次失望了。
迪拜航展作为国际军工领域的重要展示平台,印度特意派出号称“国产骄傲”的LCA“光辉”战机参展,原本是想借此机会好好推销一番,顺便彰显一下自己的“国产实力”。
没想到事与愿违,这架被寄予厚望的战机在航展上接连出状况,先是静态展示时闹出漏油的尴尬,后来动态飞行表演又直接坠毁,一时间成了全场焦点,各种讨论在国际上热闹非凡。

购物袋接油酿惨剧11月17日航展开幕当天,静态展示区的LA-5025号“光辉”战机就出了状况。
机身下方突然渗出不明液体,滴落在停机坪上,地勤人员见状赶紧找来几个购物袋和纸箱,手忙脚乱地在机身下接漏,这一幕被现场观众拍下传到网上,“购物袋和纸箱接油”的画面很快在社交媒体传开。

面对质疑,印度官方很快回应,称漏出的只是“冷凝水”,说战机在空调系统运行时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
不过外界并不这么看,有航空专家指出,视频里漏液的位置在机翼根部靠近发动机的地方,而战机的冷凝水排放口通常在机身下部或机翼前缘,明显不在这个位置,结合液体的颜色和滴落状态,看起来更像是燃油或者液压油泄漏。

本以为漏油风波能就此翻篇,没想到11月21日航展最后一天,LA-5026号“光辉”战机又出了大问题。
当时这架战机正在进行飞行表演,在做滚转改出动作时突然失控,机身猛地倒扣过来,由于高度太低没能及时改平,直接砸向地面,瞬间燃起大火,现场浓烟滚滚。

驾驶这架战机的飞行员没能及时弹射,当场遇难。
外界察觉,“光辉”并非首次遭遇事故,去年3月,一架同型号战机在训练期间由于发动机故障而坠毁,幸运的是,飞行员反应迅速,得以跳伞脱险。

万国牌缝合隐患重重这些连串发生的事故,让人不得不去反思,“光辉”战机所谓的“国产自主”到底有多少含水量。
印度所称的“国产骄傲”战机,其核心部件大多源自国外,该机采用美国F404涡扇发动机作为动力源,配备以色列EL/M-2052有源相控阵雷达以提升探测能力,电传飞控系统出自美国洛马公司之手,连弹射座椅也来自英国马丁·贝克厂家。

这样东拼西凑的“万国牌缝合怪”,系统兼容性自然成了大问题。
各国的部件设计标准存在差异,要将其整合并非易事,飞行过程中极易发生信号延误,数据不符状况,有些专家认为,这可能是故障频繁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款战机的研发之路也同样曲折。
1983年该项目刚刚立项的时候,印度期望借此来替代陈旧的米格 -21战机,可是这一等就达33年之久,直到2001年首架原型机才颤颤巍巍地飞上天,等到2016年勉强具备服役条件之时,其性能指标早已落后于国际主流水准。
军方非常头疼的就是其价格问题,单价比很多国际先进战机都要贵。

印度空军对这款“国产骄傲”并不满意,其出勤率过低,诸多作战功能尚未完全发挥,目前仅编入2个中队,约40架,一些士兵私下戏称其为“机场装饰机”。
出口梦碎国际差距大印度原本对于“光辉”出口抱有很高期望,打算将其塑造为军售代表性产品以开拓国际市场。
此前曾向阿根廷,博茨瓦纳,尼日利亚等许多国家推销过,但都没有谈成,原因在于对方或是觉得性能无法满足需求,或是觉得价格偏高。
迪拜航展一连发生事故之后,“光辉”今后的出口道路大概会更加艰难。

有人拿它和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战机做比较,称枭龙这些年已卖给许多国家,服役之后表现较为稳定,“光辉”则不然,连本国空军都不是很喜欢,更不用说吸引外国客户了。
印度官方在事故发生之后立即给出了初步说法,表示正在探究事故的原因,官方称从当前情况来看,这大概和飞行员的操作失误存在联系。

外界对此解释多有异议,有人认为接连出现战机故障现象,不能轻易将责任推给飞行员。
更有意思的是,之前“光辉”战机尚未出现问题之时,有些印度网友曾在社交媒体上评价其机动性很强,称其性能接近于先进战机,还觉得它能够与部分大国的主力机型一较高下。
当下的这些言论,在事故面前略显尴尬,网上开始出现调侃的声音,说之前的吹嘘现在看来像个笑话。

军工痼疾难圆印度强国梦这次“漏油-坠毁”的连锁事故,很难仅仅用“意外”或者“操作失误”来解释。
“光辉”战机从立项到服役共耗时三十余年,研发阶段指标频繁变更,技术路线数次动摇,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关键材料及零部件大多要外购,这样的整合必定困难重重。

所谓“国产骄傲”,实际上是由各国部件拼凑起来的“缝合怪”,其核心技术被他人掌握,性能稳定性自然不用多说。
质量管控方面也让人捏把汗。
从“购物袋接油”这种粗鄙的保护状况,发展到飞行表演时突然失去控制,这表明生产环节的品质监管不严格,检测流程大概有所疏忽,以前的训练事故就隐隐约约显示出这些迹象。

网友开玩笑说,这种战机对地打击能力很强,这虽是句玩笑话,但也表明外界对其可靠性有所怀疑。
印度一直想依靠自身的军工实力来做到“强国梦”,但这次事故又让这个梦想受挫。
如果无法正视研发效率低下,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从基础工业和研发体系逐步做起去弥补,仅仅依靠宣传口号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

安叔私以为,印度的这次事件,再度证明了军工实力不能仅仅凭口号来体现,关键之处在于具备出色的技术以及品控能力。
大家如何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