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妇科肿瘤精准医疗——专家共识的基因视角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检测已成为妇科肿瘤诊疗中不可或缺的工具。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相继发布了《宫颈癌基因检测规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检测已成为妇科肿瘤诊疗中不可或缺的工具。2025年,中国抗癌协会相继发布了《宫颈癌基因检测规范化选择中国专家共识》[1]、《卵巢癌基因检测规范化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及《子宫内膜癌基因检测规范化选择中国专家共识》[3],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专家共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妇科肿瘤基因检测领域迈上了新的台阶,进一步推进了从“经验医学”到“精准医学”的重大跨越。基因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医生能够更深入地洞察患者的肿瘤基因特征,从而为其量身打造更为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这不仅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还大幅减少了不必要的治疗副作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生存希望。同时,基因检测也为妇科肿瘤的预防、早期筛查和预后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力推动了妇科肿瘤全程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基因检测:从“一刀切”到“个体化”治疗的革命

传统肿瘤治疗主要依赖病理类型和分期,但同一分期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可能截然不同。基因检测通过分析肿瘤的分子特征,揭示了这种差异的根源,使“个体化精准医疗”成为可能。例如,在卵巢癌中,BRCA基因突变和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RD)状态可指导PARP抑制剂的使用,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2]。

二、宫颈癌:从HPV筛查到靶向治疗的全程管理

01.筛查与分流:超越HPV-DNA检测

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共识指出,HPV-DNA检测是健康人群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但其无法区分一过性感染与持续感染,可能导致过度诊疗[1]。为此,共识推荐:

HPV E6/E7 mRNA检测:直接反映病毒致癌基因的活性,对宫颈病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HPV-DNA检测[4]。

DNA甲基化检测:通过检测PAX1、FAM19A4等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可识别癌前病变和早期宫颈癌,减少不必要的阴道镜检查[5]。

02.遗传综合征与罕见类型

约15%–30%的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患者会发展为宫颈胃型腺癌(G-EAC),与HPV感染无关。共识建议对PJS患者进行STK11基因检测,并定期进行妇科超声和细胞学检查[6]。

03.晚期患者的精准治疗

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性宫颈癌,共识推荐检测以下生物标志物:

免疫治疗相关:PD-L1、错配修复缺陷(dMMR)/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肿瘤突变负荷(TMB);

靶向治疗相关:HER2、RET、NTRK基因融合[7]。

例如,德曲妥珠单抗对HER2阳性宫颈癌的客观缓解率(ORR)达50%[8],塞普替尼对RET融合肿瘤有效[9]。

三、卵巢癌:HRD检测引领PARP抑制剂时代

01.BRCA与HRD:PARP抑制剂的“指南针”

约50%的卵巢癌存在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RD),共识推荐所有非黏液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应进行BRCA1/2基因检测;BRCA阴性者进一步行HRD检测,以评估PARP抑制剂的获益[10]。研究显示,HRD阳性患者使用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11]。

02.其他关键生物标志物

dMMR/MSI-H与TMB:指导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的应用;

HER2与FRα:德曲妥珠单抗和索米妥昔单抗为HER2阳性或FRα高表达患者提供新选择[12];

NTRK、RET、BRAF:罕见突变可通过拉罗替尼、塞普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13]。

四、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重塑诊疗格局

01.分子分型:预后与治疗的“导航仪”

基于TCGA研究,子宫内膜癌分为四型:POLE超突变型:预后最好,对免疫治疗敏感;MSI-H/MMRd型:免疫治疗高效,PD-1抑制剂ORR达48%[14];NSMP型:预后良好,对内分泌治疗敏感;p53突变型:预后最差,需强化治疗[15]。2023年FIGO分期首次纳入分子分型,例如POLE突变型患者分期可降级,避免过度治疗[16]。

02.林奇综合征的筛查

约2%–5%的子宫内膜癌与林奇综合征相关。共识建议通过免疫组化(IHC)检测MMR蛋白,结合MLH1甲基化分析和MSI检测,筛选遗传易感人群[17]。

03.少见突变与靶向机会

PI3K/AKT通路突变(如PTEN、PIK3CA):提示PI3K抑制剂潜在疗效;ARID1A缺失与化疗耐药相关;CTNNB1突变:增加早期患者复发风险[18]。

五、挑战与展望

尽管基因检测价值显著,但其应用仍面临挑战:

检测率不足:卵巢癌HRD检测率仅30%,患者认知亟待提升[19];

技术标准化:不同检测方法(IHC、NGS、PCR)需进一步规范;

成本与可及性:基因检测费用,医保覆盖仍需完善。

数据解读与临床应用: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需结合临床病理特征,避免过度解读或误读;

多学科协作:妇科肿瘤、病理科、遗传咨询等多学科团队需加强沟通,制定个体化方案;

伦理与隐私:基因数据涉及患者隐私,需建立严格的数据保护机制,防止泄露。

未来,随着液体活检、多组学整合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基因检测将更精准、便捷地指导临床决策。

六、结语

基因检测已成为妇科肿瘤精准医疗的基石,从宫颈癌的筛查分流,到卵巢癌的PARP抑制剂选择,再到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基因信息正逐步改写诊疗范式。医患双方应增强基因检测意识,通过多学科协作,让更多患者从“个体化治疗”中获益。

参考文献

[1]基于临床需求的宫颈癌基因检测规范化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J].肿瘤学杂志,2025,(第7期).

[2]基于临床需求的卵巢癌基因检测规范化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J].肿瘤学杂志,2025,(第9期).

[3]基于临床需求的子宫内膜癌基因检测规范化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J].肿瘤学杂志,2025,(第10期).

[4] Malawi Med J. 2024 Jul 30;36(2):120-127.

[5] BMC Cancer. 2024 Jul 29;24(1):913.

[6] Acta Chir Belg. 2023 Aug;123(4):448-453.

[7] Adv Ther. 2024 Nov;41(11):4125-4139.

[8] Lancet Oncol. 2022 Oct;23(10):1261-1273.

[9] J Clin Oncol. 2020 Apr 10;38(11):1222-1245.

[10] Lancet Oncol. 2019 May;20(5):636-648.

[11] J Clin Oncol. 2020 Jan 1;38(1):1-10.

[12] N Engl J Med. 2023 Dec 7;389(23):2162-2174.

[13] Lancet Oncol. 2020 Feb;21(2):271-282.

[14] Sci Rep. 2025 Jan 20;15(1):2497.

[15] Nature. 2013 May 2;497(7447):67-73.

[16] Int J Gynaecol Obstet. 2023 Aug;162(2):383-394.

[17] Zhonghua Fu Chan Ke Za Zhi. 2023 Oct 25;58(10):755-765.

[18] Mod Pathol. 2017 Jul;30(7):1032-1041.

[19] 2023年中国卵巢癌诊疗现状白皮书[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3,(第12期).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