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58岁女子被误诊绝症服药3个月,医院弄错CT图像,复查发现误诊医院回应

最近“女子被误诊绝症服药 3 个月” 的新闻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也引发

最近“女子被误诊绝症服药 3 个月” 的新闻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也引发了人们对医疗安全和责任的深刻反思。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 2 月,四川成都 58 岁的翟女士因肩部摔伤,前往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经诊断,她需要进行手术,而手术前的胸部 CT 检查却成为了这场 “误诊风波” 的开端。

CT 检查结果显示,翟女士肺部出现 “双肺间质性纤维化待排”。要知道,半年前翟女士体检时做过胸部 CT,当时肺部并未发现任何病变。但由于这次检查结果异常,在肩部手术顺利结束后,翟女士转入医院其他科室,对 “双肺间质性纤维化” 进行诊断治疗。经过数日住院检查,最终被诊断为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可能很多朋友不太了解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这个病根据相关资料,它是一种以呼吸困难和肺功能进行性恶化为特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中位生存时间约 2 至 4 年,被不少人称为 “慢性绝症”。得知母亲患了这样的病,翟先生一家瞬间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此后翟先生还带母亲到其他医院就诊,医生表示根据之前体检的 CT 和后来的 CT 对比,病情不应该发展如此之快,但后来的 CT 又确实显示双肺间质性纤维化,半年前没有这个病,但是半年后检查结果CT得病了,医院的医生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相信CT报告,就是没有怀疑CT出问题了。

就这样,翟女士开始按医嘱服用抗纤维化的药物尼达尼布。一直到 6 月 17 日,翟女士再次到医院复查,审核报告的医生在调阅 2 月 28 日的胸部 CT 进行对比时,发现两次 CT 图像不匹配,这才确认 2 月 28 日的胸部 CT 图像并非翟女士本人的。也就是说,翟女士被误诊了,而且已经服用了约 3 个月的药物。

翟女士2月28日CT报告单

那么好好的怎么会出现误诊呢?根据四川省 12345 热线答复录音以及医院方面的调查,原来是在 2 月 28 日翟女士进行胸部 CT 扫描时,呼叫她进入扫描间检查,结果排在其后的患者(咱们称他为 B 患者)误入扫描间并完成了检查。医师发现错误后,为 B 患者重新检查并上传系统。

但此时,设备上翟女士账号下已存在 B 患者的 CT 结果,且已传至系统。之后医师虽然用翟女士的账号为她重新检查,可翟女士账号下就有了两位患者的 CT。由于此前系统已将 B 患者的 CT 上传系统,导致未能自动将翟女士本人的 CT 上传。最终医生诊断时,看到翟女士账号下是 B 患者的 CT,这才出现了错误。

这一事件曝光后,引发了诸多争议。一方面,不少人觉得这次误诊本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进行检查时,医师只要再次确认一下患者姓名,或者在发现 B 患者误入后,将翟女士名下的检查报告清空并重新检查,或许就能避免这场乌龙。但遗憾的是,这些该做的措施都没有落实到位,导致翟女士一家承受了长达数月的巨大精神压力。而且翟女士服用了三个月的尼达尼布,虽说目前医院为她做了身体评估,结果显示无明显异常,但谁也不能保证药物是否会对她的身体造成长期影响。

翟女士6月17日CT报告单

另一方面,翟先生还担心,自己母亲的账号下出现了 B 患者的 CT 图像,那 B 患者会不会因此耽误治疗呢?医院回应称,经过调查,B 患者检查结果正确,没有耽误治疗。

没想到这么大的三甲医院竟然会出现这么大的失误,医生只看CT报告,不看病患的症状吗?不联合会诊吗?难不成现在的医生如果没有CT报告是不是就不会看病了呢?看病望闻问切综合来判断,况且这么大的病,如果病患没有去其他医院复诊,如果在“中位生存时间约2至4年”压力过大,导致精神以及其他的后果呢,毕竟人活着就靠精神气,要是没精神气了,人很容易不行的。

接下来后面就是涉及赔偿问题,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医院在发现误诊后,联系了翟女士及其家属,告知事情经过,并初步拟定了赔偿方案,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从法律角度来讲,患者因医院的失误遭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有权要求合理赔偿。赔偿不仅要考虑患者这三个月服药产生的费用,还要考虑到一家人因误诊承受的精神痛苦。但具体赔偿多少,怎么赔偿,需要医患双方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比如协商、第三方调解或者法律诉讼等方式来确定。

这起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医疗安全无小事。医院作为专业的医疗机构,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希望通过这起事件,医院能进一步完善管理流程,加强各个环节的核对机制,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这事告诉我们要是真遇到啥大病了,最好换一家大医院检查下复查一下,以前经常发现在小医院或者民办医院检查出大问题,要立马动手术,最好换个公立大医院找个专家号看看,能避免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