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2-5克调和,6-10克补脾益气,15-20克缓急止痛;
陈皮,3-6克理气健脾,8-12燥湿化痰,15-20行气导滞;
川芎,3-6克活血行气,8-12祛风止痛,15-20通络化痰;
白术,6-12健脾益气,15-20燥湿利水,25-30固表止汗;
党参,10-15补中益气,20-15生津养血,30-40健脾益肺;
麦冬,6-12克养阴生津,15-20润肺清心,25-30益胃生津;
药名
小量
中量
大量
甘草
2~5
6~10
15~20
调和诸药
补脾益气
缓急止痛
川芎
3~6
8~12
15~20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通络化瘀
≤4g
9-12g
30-40g
外感头痛
高压头痛
瘀血头痛
陈皮
3~6
8~12
15~20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行气导滞
麦冬
6~12
15~20
25~30
养阴生津
润肺清心
益胃生津
白术
6~12
15~20
25~30
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
固表止汗
6-12g
30-60g
健脾止泻
益气通便
黄芪
<15
20
>30,>120
升压
利尿明显
降压,治萎
柴胡
2~5
6~10
10~30
升举阳气
疏肝解郁
退热解肌
当归
3~9
>15
补血
活血止痛
丹参
3~5
10~15
>20
凉血活血
治失眠
胃出血
半夏
6~9
12~18
30~60
降逆止呕
化痰散结
镇静止痛
附子
3~10
10~30
>30
温补脾肾
散寒止痛
回阳救逆
红花
3~5
6~12
15~30
养血调经
活血止痛
破血消癥
党参
10~15
20~25
30-40
补中益气
生津养血
健脾益飞
白芍
6~30
30~45
养血敛阴
利尿
赤芍
30~60
90以上
凉血活血
通腑利胆
艾叶
3~5
8~12
开胃
温经
胃肠炎
白果
常量
25~30
定喘
定喘更优
郁金
3~10
10~15
30~60
疏肝解郁
行气利胆
排石
代赭石
9~18
24~30
镇胃降气
实证喘
薄荷
3
15
疏肝
发散风热
浙贝
9~15
18~30
清肺化痰
解毒散结
槟榔
6~15行气
60~120
消积利水
杀虫
蝉蜕
5~6
25-30
清热透疹
破伤风
益母草
3~9
9~15
15~30
活血补血
调经止露
重症利水
有毒中药的安全用量
川乌/附子:3-6g(必须先煎1-2小时)(对于热证是毒药,对于寒证却是灵丹妙药,火神派扶阳派用量常常超过此用量,取得良好效果,不过,一般人不建议超药典使用!)
马钱子:0.3-0.6g
巴豆霜:0.1-0.3g
斑蝥:0.03-0.06g
闹羊花:0.6-1.5g
苦杏仁:5-10g(生品需后下)
水蛭:1-3g
全蝎:3-6g
蜈蚣:1-3条
雄黄:0.05-0.1g(多入丸散)

中药用量与功效关系原理
量变引起质变:同一药物超出一定剂量限度会引起功效质变。如附子小量温补脾肾,中量祛寒止痛,大量回阳救逆;红花小量生血,中量活血,大量破血。
配伍比例关键:方剂中主药间有相对有效的剂量比例。如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等量调和营卫;倍用桂枝变为温阳降逆的桂枝加桂汤;倍用白芍则成解表和里的桂枝加芍药汤。
个体差异考量:年龄、体质、病情不同,用量也应调整。老年人、儿童用量应减少;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增加用量。
药材性质决定:性质温和的药材如枸杞、红枣用量可宽松;性质剧烈或有毒副作用的如附子、乌头需严格控制用量。
毒性控制:附子、乌头等毒性药材需严格控制在3-6g内;白果定喘需用21颗(约25g),过量有毒。
煎煮方法:解表药煎10-15分钟;滋补药需煎30-60分钟。宜用砂锅、瓦罐,避免金属器具。
服用时间:补益药饭前服;胃肠道刺激药饭后服;安神药睡前服。
饮食禁忌: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忌饮浓茶、咖啡。
特殊人群: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儿童用量减半;老年人避免苦寒峻猛药。
量效差异:同种药物小剂量调养(如柴胡2-5g升阳),大剂量攻邪(如柴胡30g退热);毒性控制:附子、乌头等毒性药材需严格控制在3-6g内。特殊用法:石膏退热可用至600g/日;益母草利尿需60-90g才显效;代赭石30g可治实证气喘。

经典方剂中的用量奥秘
小柴胡汤:柴胡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
逍遥散:柴胡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
补中益气汤:柴胡为佐药,用量极小(3-6g),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四逆汤:以附子为君药,回阳救逆;通脉四逆汤则以干姜为君药,温里回阳通脉。
中药用量的学问博大精深,实际应用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人体质、病情灵活调整,切勿自行增减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