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广东海洋大学智赋“蜜”方团队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镇开展为期两周的实践活动,深入乡村,参与“百千万工程”。 通过实地走访和探讨交流,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了解百香果、香蕉等作物的种植技术;采访果农,记录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探访了解雷剧,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这些学生,正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把当地的农业和文化资源理清楚,并针对性地提出数字化助力方案。下面就来看看他们在村里的调研过程,以及怎么把百香果、香蕉这些农产品和雷剧文化结合起来助力乡村发展。
走访调研:聚焦海岛文旅与雷剧现状
团队先后走访硇洲镇12处代表性地点:在文旅资源方面,该团队先后考察了那晏海石滩火山岩景观、硇洲灯塔、宋皇井遗址和津前天后宫等自然与历史景点,体验当地鲍鱼养殖、火龙果种植等特色农业。并且在考察期间发现该地区有景点分散、导览设施不足,文化内涵挖掘较浅,游客以短时观光为主的问题。


接着团队拜访了镇文化站及民间雷剧社,观摩渔民节庆演出排练接触到雷剧传承。了解到雷剧在岛上拥有群众基础(尤其中老年群体),但面临演出机会减少、年轻演员短缺、缺乏固定排练场地等问题。且现存剧目多与传统渔俗相关,创新内容较少。

团队累计访谈渔民、果农、文化工作者、雷剧爱好者等46人,梳理出核心挑战:景点联动弱、文化体验浅、雷剧传播窄、青年参与少。
走访调研:聚焦百香果与香蕉种植现状
2025年6月22日,智慧"蜜"方小队前往湛江市硇洲镇开展农业调研。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观察和记录,深入了解了当地百香果和香蕉的种植现状。
走进百香果园,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高架栽培系统。藤蔓沿着竹架有序攀爬,金黄色的果实点缀在绿叶之间。团队成员注意到,在湛江特有的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百香果种植面临诸多挑战。持续35℃以上的高温会导致花朵大量脱落,而雨季的过量降水又容易引发根部腐烂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园内部分植株出现了明显的茎基腐病症状,据估算发病率较高,给产量带来严重影响。

转至香蕉种植区,团队成员观察到完全不同的景象。高大的香蕉树整齐排列,每株都套着保护袋。通过与技术人员交流了解到,香蕉从种植到采收需要经历长达10-12个月的生长周期,期间要应对各种自然风险。特别是台风季节,强风可能造成毁灭性损失。此外,采后的保鲜和运输问题也制约着产业发展,缺乏专业冷链设备导致损耗率居高不下。

在调研中,团队成员特别关注到当地种植户面临的人力资源困境。果园里的工作人员大多为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年轻劳动力严重短缺,人工成本已上涨至日均130元。尽管如此,部分种植户已经开始尝试创新,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并采用双株种植法等本地经验来应对各种挑战。

调研结束时,团队采购了百香果、火龙果等用于后续研究。经现场检测,红心火龙果糖较高,品质优良且价格十分实惠。返程途中,团队成员就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入讨论,特别关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高温环境下的种植难题,提升病虫害防治效率,以及优化农产品流通环节。
务实方案:轻量化数字赋能建议
基于调研,团队提出三项可操作性建议:
“扫码听故事”语音导览系统
在灯塔、宋皇井等6个核心景点设置防水二维码标牌。扫码可收听3-5分钟方言讲解(含雷剧唱段穿插),内容由团队联合镇文化站采编录制。
渔民节庆“雷剧微纪录”计划
团队剪辑成系列1-3分钟短视频(突出渔歌融合唱腔、渔民观众互动场景)。投放抖音及渔民微信群,吸引本地青年关注。
“雷剧进果园”文旅融合试点
设计“果园+雷剧”主题明信片(扫码听剧),作为消费满赠礼品。
落地反馈:获基层认可推动试点
方案获硇洲镇文化站积极回应:
“语音导览和短视频建议很实在,二维码标牌成本低、易维护,可先在宋皇井试点。”
雷剧社负责人表示:
“果园演出既能增加社员收入,又能让更多游客听到雷剧,我们愿意配合试试。”
团队已将景点音频脚本、短视频剪辑模板等资料移交镇文化站,部分成员将持续提供技术支持。
从农业调研到文化探索,这群大学生用脚步丈量乡村,响应国家号召,用行动回应现实需求。他们的实践不仅加深了对农村发展的理解,也为 “百千万工程” 提供了年轻视角的思考。相信随着更多实在的办法落地,这里的乡村文旅会发展得更好,让更多人知道乡村的价值,也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红火。乡村振兴需要多方力量参与,而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正成为其中的一股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