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右玉小杂粮:塞北高原上的 “黄金颗粒”

在晋北右玉的黄土坡上,秋风吹过田垄,总会掀起一片片深浅不一的 “波浪”—— 那是糜子的金黄、荞麦的暗紫、莜麦的翠绿,这些

在晋北右玉的黄土坡上,秋风吹过田垄,总会掀起一片片深浅不一的 “波浪”—— 那是糜子的金黄、荞麦的暗紫、莜麦的翠绿,这些被当地人称作 “杂豆粗粮” 的作物,实则是右玉人餐桌上的 “宝贝”,更是塞北高原馈赠的 “黄金颗粒”。右玉县年均日照 2800 小时,昼夜温差达15℃,加之沙质土壤透气保水,独特的自然条件让小杂粮积累了更多糖分与营养,成就了 “右玉杂粮甲晋北” 的美誉。

右玉小杂粮的种类,堪称一部 “高原作物图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右玉燕麦,颗粒饱满如珍珠,煮成粥后黏稠顺滑,表面浮着一层淡淡的米油,入口带着天然的清甜。当地老人常说 “早上一碗燕麦粥,寒冬腊月不怕冷”,足见其暖身养胃的功效。而右玉荞麦更是与众不同,因生长在海拔 1500 米以上的坡地,昼夜温差大让荞麦淀粉含量更低,制成的荞面面条筋道弹牙,煮熟后不易坨,搭配羊肉臊子食用,酸辣鲜香中还带着荞麦特有的微苦,层次丰富。

还有那形如肾脏的右玉红芸豆,外皮红润有光泽,煮烂后口感粉糯,既能与肉类同炖吸收油脂,也能做成甜汤清热解暑;糜子磨成的黄米面,是制作年糕的绝佳原料,蒸好的黄米年糕裹上一层黄豆粉,咬下软糯香甜,是右玉人过年必备的美食;

就连不起眼的黑豆,在右玉也能焕发出独特风味,用传统石磨磨成的黑豆面,做成抿尖儿(一种山西面食),口感爽滑,还带着淡淡的豆香。这些小杂粮看似普通,却在右玉人的手中,变成了餐桌上的多样美味。

右玉小杂粮的吃法,藏着当地人适应高原气候的生活智慧。寒冷的冬日,一碗 “杂粮糊糊” 是右玉人最爱的早餐 —— 将燕麦、小米、红豆等多种杂粮磨成粉,用开水冲调,再加入少许白糖,浓稠的糊糊下肚,全身瞬间暖和起来。而 “荞麦碗托” 则是夏日消暑的佳品,将荞面调成糊状蒸熟,冷却后切成小块,浇上醋、蒜水、辣椒油,再撒上香菜和芝麻,酸辣开胃,清爽可口。此外,用黄米面做的 “油炸糕”,外酥里糯,咬开后是香甜的豆沙馅,是当地人招待贵客、庆祝节日的必备美食,寓意 “步步高升”。

如今,右玉小杂粮早已不是 “仅供果腹” 的粗粮,而是走向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当地政府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 “右玉杂粮” 区域公共品牌,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从选种、耕种到收获、加工,全程严格把控品质。真空包装的燕麦片、即食荞麦面、杂粮礼盒等产品,不仅走进了全国各大超市,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不少游客来到右玉,除了品尝新鲜的杂粮美食,还会带几盒杂粮礼盒作为伴手礼,让右玉的 “黄金颗粒” 香飘更远。

右玉小杂粮,是土地的馈赠,更是右玉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右玉人,更成为连接右玉与外界的桥梁,让更多人通过这一颗颗饱满的颗粒,感受到塞北高原的独特风情与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