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解码央企ERP自研之路:中石油、南方电网如何打造“国之重器”?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与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信息技术的自主可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与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信息技术的自主可控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中枢神经”,其国产化替代尤为关键。一场由中央企业引领的ERP自研运动,正在从零星试点走向全域落地,意义深远。

长期以来,SAP、Oracle等国外软件巨头占据着国内大型企业ERP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国家对信息安全和核心技术自主的日益重视,特别是国资委明确要求央国企限期完成信创替代,ERP的国产化进程被迅速推上快车道。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软件替换,更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和技术突围。

01 自主可控:从底层技术到核心平台的全面掌控

“自主可控”是央企自研ERP的首要目标和底线要求。这意味着必须从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到上层应用软件,实现全链路的国产化适配,彻底摆脱技术依赖。

南方电网在此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建成了基于“飞腾芯片+麒麟操作系统+达梦数据库”全栈国产软硬件的企业资源运营平台,为重资产运营行业树立了标杆。这一实践证明了国产技术路线在承载超大型复杂系统方面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中国联通则通过自研的cBSS(集中业务支撑系统),将计费、账务等核心模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支撑着数以亿计用户的庞大业务体系。

而中国石油的探索更具代表性。其自主研发的“昆仑ERP”系统,其核心驱动力源于自研的Yigo低代码开发平台。该平台通过模型驱动和可视化开发,将复杂的业务逻辑转化为计算机代码,极大提升了开发效率与灵活性,真正实现了核心技术的100%自主掌控。

02 行业适配:从通用模板到产业链的深度定制

央企的业务模式往往极其复杂且行业特征鲜明,通用型ERP软件常常“水土不服”。因此,深度贴合行业需求的“量身定制”能力,成为自研成败的关键。

鞍钢集团将ERP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了贯穿生产、采购、销售、财务等环节的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该平台实现了钢铁制造全流程的数据贯通与协同管控,有效支撑了多基地的协同制造。

南方电网的平台则精准聚焦电网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从规划、建设到运行、退役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其行业特性。

中国石油的“昆仑ERP”在行业适配上走得更深。研发团队深入勘探、炼化、销售等核心业务链条,梳理上千条业务流程,开发出超过两千项具备石油行业特色的功能模块。无论是油气勘探的成本分摊,还是炼化过程的能耗核算,系统都能做到与业务无缝集成,实现了从“人找事”到“事找人”的智能转变。

03 生态协同:从单打独斗到产学研用的联合创新

大型ERP系统的研发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任何单一企业都难以独立完成。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成为推动项目规模化落地的必然选择。

央企在自研过程中,普遍采取了“内外联动”的模式。中国联通联合华为等ICT企业,共同建设适应通信行业需求的系统生态。鞍钢则与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合作,打通管理信息与生产设备的数据链路。

中国石油的“联合攻坚”模式尤具借鉴意义。他们组建了由内部专业公司(如昆仑数智)和外部研究机构、软件企业共同构成的创新联合体。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内部团队懂业务、外部伙伴强技术的互补优势,针对核心业务难题进行专项攻关,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也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活力。

从南方电网的全栈可控,到中国石油的全产业链适配,央企的ERP自研实践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创新,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业务-生态”一体化模式。这不仅为后续启动自研的央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标志着我国高端企业管理软件产业正迈向成熟,为国家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