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调整和放缓,家居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此背景下,家居企业需积极调整策略,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实现稳健前行。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向去摸索。
一、强化品牌建设与营销创新
面对线下覆盖范围有限及线上流量成本高昂的困境,家居企业可以采取差异化策略,通过精确的市场定位,满足目标客户的独特需求,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数字化营销领域,企业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进行推广,发起用户生成内容(UGC)活动,吸引用户分享家居装修故事;可以开展直播活动,邀请知名设计师或网红主持,介绍最新产品和设计理念,并提供限时优惠。同时,可以发布有价值的装修指南、设计灵感等内容,吸引潜在客户关注。
引入数字化工具,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一方面加强线下体验店建设和运营,另一方面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顾客不仅享受线上浏览便利,而且能体验线下真实的购物感受。

二、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
随着智能家居产品的普及,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家居企业可以抓住这一机遇,从智能家居垂直领域入手,开发智能化家居产品。另外,也可以从环保健康方面进行切入,推出更多由绿色环保材料制成的产品,强调健康生活理念。
在服务升级方面,增加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让消费者参与产品设计过程,满足其独特家居需求;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提供快速响应和高效解决方案,增强客户信任和品牌忠诚度;同时,开展定期客户回访和满意度调查,收集客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实现持续改进。
三、加强供应链管理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降本增效成为家居企业应对危机的重要选择。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比如采取当地化生产与采购模式,探索本地化生产和采购的可能性,减少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增加供应链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比如在供应链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追溯,保证原材料质量,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批量采购和稳定供应降低成本,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引入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软件,实现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实时监控库存和物流情况,及时调整采购和生产计划,避免库存积压和浪费。
四、转向存量房市场
随着新建住宅市场逐渐饱和与减缓,存量房市场正成为家居企业新的增长点。截至2022年底,全国存量房数量已超过4.5亿套,占全国住房总量的近60%。在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存量房占比甚至超过70%。此外,全国城镇住房存量约为2.74亿套,对应存量面积为261亿平方米。
家居企业应积极调整市场定位,通过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定制服务,满足存量房客户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可以与当地社区建立合作关系或开设小型社区店,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提供专业设计和施工服务,提升品牌形象并直接接触目标客户群体;加强与房地产中介、物业管理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开拓存量房市场,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更有效触达目标客户群体。存量房客户来源多为老介新,因此维系老客户尤为重要。通过会员制或VIP服务等方式,提供定期家居保养、升级建议等增值服务,维持并增强客户黏性。
五、拓展非住宅业务
除了传统住宅装修业务外,家居企业可考虑开拓商业空间(如办公室、餐厅)和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等领域的装修市场。这些领域市场需求相对独立于房地产周期,为家居企业提供新的收入来源和增长点。比如与大型企业、政府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承接其办公空间或公共设施建设的装饰工程,扩大业务范围;比如关注新兴非传统居住空间,如共享办公空间、联合工作空间等,展示创意和设计能力,捕捉新的增长点。
在公共设施领域,发挥环保、节能、智能化等技术优势,提供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学校装修项目中,可以引入智能照明、节能空调等系统,既满足实用需求,又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医院装修项目中,注重医疗设备的合理布局和空间的流线设计,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六、增加出口业务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1月至8月,家具及其零件出口金额达到3191亿元,同比增长12.3%。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顾家家居、致欧科技、梦百合、浙江永强、永艺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上半年海外营收超10亿元。
若国内市场增长乏力,家居企业可考虑扩大海外市场。通过出口业务分散风险,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等,直接面向全球消费者销售产品,减少中间环节成本;在主要海外市场设立海外仓,缩短物流时间,提高配送效率;积极参加国际家居展会,如米兰设计周、科隆国际家具展等,展示产品和设计;了解国际市场趋势,寻找合作伙伴和客户。关注国际贸易政策和法规变化,确保出口业务合规性和稳定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尽管房地产市场调整给家居行业带来不确定性,但也是企业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机遇。家居企业应积极调整战略方向,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外部合作,积极拓展非住宅业务和增加出口业务,在逆境中求存并发现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章是自媒体人李波的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