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开元盛世:唐玄宗用29年打造的大唐巅峰,为何最终成了“盛世绝唱”?

公元735年的长安,清晨的朱雀大街早已车马喧腾。波斯商人牵着驼队,满载香料与珠宝穿行于坊市之间;日本遣唐使身着唐装,忙着

公元735年的长安,清晨的朱雀大街早已车马喧腾。波斯商人牵着驼队,满载香料与珠宝穿行于坊市之间;日本遣唐使身着唐装,忙着赶往国子监求学;新罗留学生捧着经书,与唐朝学子争论义理;街头的酒肆里,胡姬的舞步伴着琵琶声,引得众人喝彩——这不是想象中的乌托邦,而是开元盛世最寻常的一天。

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深陷宫廷政变的血雨腥风:韦后毒杀中宗,太平公主权倾朝野,李氏江山摇摇欲坠。是唐玄宗李隆基,从刀光剑影中杀出一条血路,用29年励精图治,将贞观之治的余韵、武则天的积淀,酿成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巅峰盛世。

但这场光芒万丈的盛世,终究没能逃过“盛极而衰”的宿命。它的辉煌与隐忧,都藏在唐玄宗的治国智慧与人性弱点里。

一、从宫廷喋血到君临天下:李隆基的“夺权之路”

开元盛世的起点,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李隆基的皇位,是靠刀枪拼出来的。

公元710年,韦皇后毒死丈夫唐中宗,妄图效仿武则天称帝。25岁的李隆基闻讯,联合姑母太平公主,深夜发动政变,率禁军杀入宫中,诛杀韦后及其党羽,逼迫

少帝让位给父亲李旦(唐睿宗)。李隆基凭借拥立之功,被立为皇太子。

可危机并未解除。太平公主自恃功高,骄奢跋扈,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她的亲信,姑侄之间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公元712年,睿宗自称太上皇,传位于李隆基,但太平公主仍不死心,密谋在公元713年发动政变推翻他。

这一次,李隆基先发制人,下令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彻底终结了武则天以来数十年的宫廷内乱。站在大明宫的龙椅上,李隆基深知,江山得来不易,唯有励精图治,才能守住李氏天下。

公元713年,李隆基改元“开元”,一个属于大唐的黄金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二、励精图治:打造盛世的“三大法宝”

李隆基不是天生的明君,但他懂得“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他接手的唐朝,虽有贞观、武周的基础,却也积弊重重:吏治腐败、奢靡之风盛行、边防不稳。为此,他祭出了“用人、吏治、节俭”三大法宝。

1.用人如器:贤相辈出的“黄金搭档”

李隆基深知,治国的关键在用人。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组成了大唐史上最硬核的“内阁班子”。

姚崇号称“救时之相”,刚上任就向李隆基提出“十事要说”,涵盖禁止宦官干政、不随意发动战争、奖励贤臣、禁止奢靡等,句句切中时弊。李隆基全盘采纳,雷厉风行推行改革。有一次,关中蝗灾肆虐,百姓迷信不敢捕杀,姚崇力排众议,下令“捕蝗有奖”,短短数月就控制了灾情,保住了粮食收成。

宋璟则以“刚正不阿”著称,他坚持“量才授官”,杜绝裙带关系,哪怕是皇亲国戚求情,也绝不妥协。他还注重法制,强调“法者,公器也”,让吏治变得清明公正。

张九龄是文坛领袖,更是忠臣。他见李隆基晚年渐生奢靡之心,多次直言进谏,提醒他“居安思危”。正是这些贤相的辅佐,让唐朝的政治机器高效运转,为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2.整顿吏治:打通“上下流通”的通道

李隆基深知,地方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计。他推出了两项关键举措:

-推行“京官外调、地方官内迁”制度:让京官到地方锻炼,积累实务经验;让地方表现优异的官员调入京城,打破官场固化,让人才流动起来;

-设立“采访使”:派官员巡视全国,查处贪腐、昏庸的地方官,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贬官或撤职。

这些举措,让唐朝的官僚体系充满活力,贪官污吏无处遁形,地方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史书记载,开元年间“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正是对他吏治改革的最好评价。

3.开源节流:让国库充盈,百姓富足

李隆基即位之初,就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他下令“禁采珠玉、罢造锦绣”,遣散了宫中多余的宫女,取消了不必要的祭祀活动,把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于民生和边防。

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兴修水利。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了大量灌溉渠,旧渠也得到修缮,让农田灌溉更加便利。同时,他支持农民开辟荒田,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在他的推动下,唐朝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粮食产量连年攀升,国库粮仓堆满了粮食,物价长期保持平稳。

到开元末年,唐朝的户数从唐太宗时期的380万户,增至900多万户,几乎翻了三倍。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行旅不用自带粮食,沿途就能得到补给——这正是“开元盛世”最生动的写照。

三、盛世图景:不止于富足,更是“世界级的文明枢纽”

开元盛世的辉煌,远不止于经济繁荣,更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文明枢纽。

1.农业与手工业:科技赋能的“物质巅峰”

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发明了曲辕犁,操作更灵活,耕地效率大幅提升;还创造了筒车,利用水力自动灌溉,不用人力就能浇灌大片农田。这些农具的革新,让唐朝的农业生产力达到了新高度。

手工业更是百花齐放:定州、益州的丝织品,花纹绚丽,其中的花鸟纹锦,以五彩大团花为中心,环绕着飞鸟、散花,堪称“艺术品”;邢州的白瓷“类银类雪”,越州的青瓷“类玉类冰”,而唐三彩更是独步天下,黄、绿、青三色交织,造型美观,远销海外;宣州、益州的纸张,质地细腻,成为文人墨客的最爱。

2.长安:一座“无国界”的国际大都市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东西9.66公里,南北8公里,坊市整齐,街道宽阔。这里不仅是唐朝的政治中心,更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新罗使节先后到访89次,日本遣唐使来了14次,每次多达2000人,留学生在长安一住就是几十年,回国后照搬唐制,奈良、平安京的布局都仿造长安;

-阿拉伯大食的使节来了41次,波斯商人在长安开设店铺,贩卖香料、珠宝,胡姬酒肆成为长安的一道风景线;

-印度的僧侣、阿富汗的使者、尼泊尔的商人,在这里随处可见,鸿胪寺、四方馆专门负责接待外国宾客,提供食宿和翻译,让长安真正成为“万国来朝”的圣地。

3.文明的交融:不止于“拿来主义”,更在于“输出引领”

唐朝的开放,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交融、引领潮流。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唐玄宗支持他翻译佛经,推动佛教中国化;唐朝的诗歌、书法、绘画,影响了日本、新罗等国的文化发展;科举制度被周边国家借鉴,成为他们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唐朝也吸收了外来文明的精华:胡人的音乐、舞蹈融入唐朝艺术,让唐诗有了更丰富的韵律;西域的作物、香料传入中原,丰富了百姓的生活;外来的宗教(景教、袄教等)在长安落地,形成了“三教并行、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

当时的亚欧大陆,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虽强,但唯有唐朝在经济、文化、科技上全面领先,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

四、盛世隐忧:巅峰之下的“定时炸弹”

盛极必衰,开元盛世的巅峰之下,早已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李隆基的一个决策,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设立节度使。

为了巩固边防,李隆基改革兵制,在边镇设立节度使,让他们掌握兵权、财权和行政权,成为“一方诸侯”。初期,节度使确实起到了稳定边防的作用,但随着权力越来越大,他们逐渐脱离中央控制。

更致命的是,李隆基晚年逐渐沉溺于奢靡享乐,宠爱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排挤张九龄等贤臣。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堵塞言路;杨国忠飞扬跋扈,与节度使安禄山矛盾激化。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隆基听信李林甫的谗言,罢免了张九龄,标志着开元盛世的励精图治时代结束。此后,朝政日益腐败,边防节度使的势力不断膨胀,最终在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持续八年的战乱,彻底摧毁了开元盛世的根基。

五、历史回响:盛世的启示,从来不止于歌颂

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让“唐人”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让“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但它的兴衰,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盛世的缔造,离不开“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开放包容”;而盛世的崩塌,往往始于“居安思危的丧失、用人失察、权力失控”。李隆基用29年打造了巅峰,却用晚年的昏聩毁掉了一切,这正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好注解。

如今,我们回望开元盛世,不仅是为了缅怀那段“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辉煌,更是为了汲取智慧: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更在于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务实的作风和开放的心态。